融资租赁,想说爱你不容易


编辑:超级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23-05-07 / 阅读:766

来源:新宏想法 ,作者:马宏

来源 / 新宏想法

作者 / 马宏律师

编辑 / Colin
设计 / Ling


   前 言  

本系列均来自笔者与租赁圈老同事们的交流互动,心有所得,书以文字,废话文学,不究对错。有兴趣的朋友茶余读读,权当消遣。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听罢一声笑,问君说了啥?



 01 

融资租赁卷鸡肋:时代红利已远,全面收缩迫近。

近期,路边群众热议银保监会有关信托的一系列新规,祝贺信托业在回归本源的道路上更进一步。笔者出身的租赁校友圈儿,望信托而叹租赁,观花开而知结果。新组建的金融监管部门必然会落实融资租赁方面的一系列新政,具体内容,拭目以待。

相信无论在圈儿里圈儿外,租赁人对融资租赁行业红利在急剧衰退这一趋势都是有共识的。分歧集中在,在回归本源的道路上,融资租赁是否能够真正转型成功。其实,这个问题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首先是因为,转型是否成功,本就没有统一的主客观标准。

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笔者对融资租赁全行业转型抱有一种非常非常谨慎乐观的态度。这并不否定人才济济的租赁行业的整体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这种谨慎乐观建立在客观环境的基础之上,那就是,产业转型升级。

说白了,就是产业自身正在转型升级,具体例证都不用举了,看看ChatGPT就能人间清醒。人类社会走到了重要的转折点,所有的产业都面临巨大挑战。看看车市,新能源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道路是多么曲折坎坷,就知道产业自身的风险是多么巨大。而作为类信贷债权业务,融资租赁的商业模式建立在成熟产业的基础之上,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怎么搞,怎么评,恐怕都是茫茫然的。“凡是看不懂的项目,都不是个项目!”这句玩笑话,始终响于耳畔。

具体而微,可以看到,融资租赁公司以产业创新为名大举进入的行业,集中在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工程建造等领域,比如风光储、比如汽车、比如工程机械。历史上看,这类业务之所以被排除在主流业务之外,除了技术自身发展阶段因素,更多是因为,在城投、央国企和上市公司等高层级类信贷资产尚能吃饱之时,租赁公司大多不愿意做这些鸡肋业务。没错,这些业务其实是租赁人眼中的鸡肋,单体小,风险高,运营重,盈利难。唉!没法子,现在吃不饱了,鸡肋业务,虽说无肉,有味亦可,能咋办?饥时糠也天,续命又一年。然而,如果不在商业模式上破冰创新,这些鸡肋业务,其短暂支撑业绩的作用消退后,必然成为租赁公司的沉重负担,甚至成为血窟窿负资产。

举一个例子,在某个小微租赁论证会上,一位老银行家指出,小微企业风险有明显的潮汐性,在某个阶段高速涨潮,在某个阶段集中退潮,金融机构在涨潮期进入,在退潮期集中爆雷。融资租赁公司到底是想做小B,还是做大C,是否论证清晰?笔者也用商用车金融来辅助说明,作为物流行业典型的小微租赁业务,商用车租赁商业模式始终扭曲,难以避免周期性出险。商用车作为通用资产,尚且如此。那些小微企业的非标设备,又如何用来对抗周期?除非是披着租赁的外皮放小贷,这还要应对银行下沉的深度挑战。

确实有一部分租赁公司,在同行吃肉的时候,甘心啃骨头,把小微租赁、汽车零售、工程机械好好做了做,形成一定的先发优势和标杆地位。但是,融资租赁市场从来都无寡头,更不可能形成垄断。任何领先的租赁模式,都难以形成壁垒,很容易被同行用抄作业的方式复制。同行没肉吃了,自然都会来抢骨头,狼多骨头少,鸡肋也是宝。当巨量资金涌入这些利润微薄的苦哈哈的领域,先发标杆们一样会被卷死,所谓的优势,在武德充沛的市场肉搏下,都只是曾经的故事而已。人人都来抢鸡骨头,鸡骨头也不够吃。在同行往死里卷的时候,先发标杆们能不能笑到最后,真是未知数。

小微、汽车、工程机械……,这些领域,市场也就那么大,无法承载融资租赁现有的投放规模。除了有强大产业背景或者金主爸爸的融资租赁公司,绝大多数租赁公司在这场转型大戏中,都只是跑龙套的而已。泛金融时代的类信贷红利已经走远,融资租赁行业的全面收缩就在眼前。无论表面上多么繁华热闹,融资租赁行业的内核在快速降温,这一波卷鸡肋式转型创新之后,全面收缩的艰难境况才正式开启。




 02 

融资租赁变形记 | 从类信贷收租到实质性服务

每年的这个时间点,有人在跑客户,有人在清不良,有人在等奖金,有人在换工作。某天,我和某总反反复复压着马路,分享了一包香烟,各自饮了一大桶无糖可乐,七七八八说了一堆话。除了正正经经的业务探讨,其他废话文学大致如下:

没有实质性服务的融资手续费,以后怕是越来越难收了。

其实监管早就发文件,要规范融资手续费。

高院也发文件,要严格审查通过服务费、咨询费变相收取高额利息了。

这个文件不是针对租赁,银行、保理都要管的。没有实质性服务的收费,法律和监管都不支持啊。

什么叫做实质性服务?

就是真干活,干客户需要的活。

这个太难了。

是呀。融资租赁公司都是同质化的,以类信贷模式经营放贷业务,又能为客户提供什么实质性服务?

我们的优势就是资金,别的专业服务,能干啥?财务,有会计师事务所。法律,有律师事务所。什么专业服务都有专业机构做。租赁公司能整出什么既独特又是客户刚需的服务花样来?

难!

再说,专业服务还有牌照和资质限制呀。

是呀,超出牌照范围,那就是非法经营了。但,租赁公司可以和专业咨询服务机构合作啊。

更难。成本打不住。租赁就是抄银行,银行怎么放贷款,租赁就用回租学着放。银行也不知道怎么给客户提供啥专业咨询服务啊。再说,银行就算能提供,客户也未必需要,未必愿意买单啊。

可别提了。

啥?

现在在清查融资性贸易呢。你说,回租算不算融资性贸易。

不算吧?回租是租赁呀。

回租在法律性质上当然是租赁,但这种交易结构也可能被认定成融资性贸易呀。

怎么讲?

把设备卖一道,再租用,这不就是用买卖加租赁的贸易手法融资吗。别说回租,直租也可能是套个设备贸易的壳子,实际上是融资。

那麻烦了。

……

……

时代变了。

时代变了。




 03 

赖掉融资租赁服务费,算不算承租人的道德风险?


最近,一位老兄弟遇到一些不快,闷闷不乐,向我倒苦水。原来,他投放的一笔回租业务,没有违约,但承租人要求退减服务费。退,是退掉首年已收的,减,是减掉当年应收的。(注:该回租合同服务费是分年收取的)

老兄弟很郁闷,为了规避服务费合规问题,他们公司已经为承租人提供了(自认为)相应的管理咨询服务,且服务费率很低,因为本金金额小,服务费绝对金额也很小,还是分年收取的。遇上这样的承租人,他很是无奈。

笔者认真审核分析了老兄弟提供的文件资料。服务费分年收取,虽然有出租人调节当期利润的考虑,但确实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承租人的资金压力,且承租人也出具了相应的确认函。但问题在于,该笔服务费未走招标程序,且价格略高。客观分析,如果没有融资,客户不会采购这笔服务,即便采购,也不会是这个价格水平。老兄弟叹道,当初需要资金,承租人经办人对这笔服务费的“准利息”性质是心知肚明的,计算综合成本时也算进去了,上报材料都写得明明白白,现在不认账了,算不算是道德风险?

“凡事要朝乐观的一面看。你这个客户好歹没有逾期呀,这不是万幸吗!”笔者劝慰道。采购服务需要走专门的采购流程,这个服务费流程是跟着融资审批流程一起走的,显然在合规性上有瑕疵,经不起审计。结合现实看,企业经营普遍比较艰难,费用都是能省就省,已经付掉的服务费扯扯皮,也许就认了,但尚未付的服务费,大概率是收不上来的,出租人只能做好调整收益率的心理准备。

“单纯是道德风险还罢。我申请了资产巡视,就怕客户连这么点服务费都付不出来,是不是经营出问题了。”老兄弟叹道。他是个明白人,知道一切意愿问题背后都是能力问题。

笔者认为,融资租赁服务费,在相当程度上,是基于融资的变相利息,如果费用畸高,则属于超额利息。即便出租人提供了相应服务,也要注意,一方面,要做到质价相符,另一方面,还要走相应的采购流程,做到实质合规与形式合规相统一,否则很难得到支持。在当下环境,承租人越来越精打细算,出租人也要拓宽思路,以实质性服务获取非利息收入。

是吧?

是的!



 04 

谈谈融资租赁算不算融资性贸易

有朋友咨询问,融资租赁是否属于融资性贸易?他是看了一则公告,讲的是某某上市公司及其融资租赁子公司通过虚假融资租赁业务,虚增收入,挪用资金偿还个人债务。谈起融资性贸易(或称贸易型融资),它的皮已经被扒得差不多了。先看下图:

11.png

根据相关文件和上述答复,融资性贸易业务是以贸易业务为名,实为出借资金、无商业实质的违规业务。其表现形式多样,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主要特征有:

一是虚构贸易背景,或人为增加交易环节;

二是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均为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或上下游之间存在特定利益关系;

三是贸易标的由对方实质控制;

四是直接提供资金或通过结算票据、办理保理、增信支持等方式变相提供资金。

那么,融资租赁算不算融资性贸易呢?

笔者认为:

首先,融资性贸易不是一个法律概念,而是一个“监管概念”。

其次,融资租赁,顾名思义,就是融资性租赁,是一个法律概念,是《民法典》上的有名合同。

然而,朋友关心的是,无论是直租还是回租,租赁物都有两道买卖交易,这两道买卖,会不会构成融资性贸易。

笔者觉得,朋友真的是太钻牛角尖了。但是问题既然提出来了,笔者自然要思考一番。从法律和监管上看,融资租赁的结构虽然是“买卖+租赁”,但其自有一套法律制度和监管制度,并无必要再适用融资性贸易的相关规则去管理。从实务层面来看,融资租赁是不属于融资性贸易的。但既然保理业务有可能涉融资性贸易,那么融资租赁业务同样极有可能涉融资性贸易。比如,出租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一笔融资性贸易项下的设备交易提供了直租资金和服务。更甚者,出租人明知上述情形,依然提供直租资金和服务。而回租结构中的设备买卖,更有涉融资性贸易红线的可能。这是一个问题,希望业内人士一同深入思考。

今天就先写这么多吧。以后再聊。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05 

融资租赁,想说爱你不容易 | 你以为的地久天长,不过是他的或有选项……

近日某个清晨,笔者正躺在床上刷手机看新闻,收到一条微信,是一位久未谋面的老朋友发的。他说,他现在就职的融资租赁公司,刚刚传来消息,业务会有调整。


笔者还以为他们公司觉悟了,终于想明白要加速转型了。笔者是个热心人,正想电话聊聊,可突然一句话,心凉半截。老朋友说,上面的意思是,他们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就先放放,将正在展业的省份关几个……


经过交流,笔者大概理解了。他们公司的意思,十有八九是,不转型,不折腾,不玩了。老朋友自说自话一通后,笔者约他,若到上海,咖啡叙旧,并写了一句话:你以为的地久天长,不过是他的或有选项。可想了想,又删除了,没发过去。


曾几何时,融资租赁是个热乎乎的金窝窝,不管啥背景的股东,都想钻进来舒舒坦坦赚一把。现如今,泛金融化浪潮退去,能坚守初心持续创新的租赁公司,又能有几家?或观望,或苟延,或退却,构成了退潮之下的众生相。


对产业和产业金融,大家的理解力和运营力,是不同的,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所有人都愿意做产业,做产业金融。真正的产业金融,其实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借用另一位老朋友的一句话,与大家感慨一番。他说:我们在融资租赁行业里再专业再资深,如果这个行业大缩水,甚至细分领域没有了,我们的专业和资深,又算得上什么?(大意如此)


是呀,如果行业没了,我们还算什么?



 06 

“融资租赁是做甲方,经营租赁是做乙方,你确定你能弯下腰?可拉倒吧!”

“融资租赁是做甲方,经营租赁是做乙方,你确定你能弯下腰?可拉倒吧!”某总说罢,大家都笑了。

这发生在一场经营租赁论证会的会后晚餐桌上。

“做经营租赁就是做服务,必须是细活儿。以前做融资租赁,业务毛糙点儿,价格高点儿,客户也都能担待住。做经营租赁,那要手勤眼快,物美价廉。再小的甲方也是甲方,再大的乙方也还是乙方。”有人补充说。

“做惯了甲方的人,是做不了乙方的。弯不下腰,低不下头,姿势清奇,无比别扭……”另有人补充说。

既然是摆问题,那就说开了,挺好。大家都是熟人,没必要藏着掖着。

……

融资租赁公司转型做经营租赁,真正的经营租赁,一直是最近几年的热门话题。虽然融租和经租都姓租,但最多算五百年前是一家,现在早就出了五服了。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之间的差异,比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之间的差异还要大。融租和保理好歹都算地方金融组织,经营租赁连类金融都不算。所以,对于和保理相关的活动,我是积极参加的,对于和经营租赁相关的活动,我往往都推掉了。不管是工程机械、汽车还是制造业机械设备,凡是融资租赁公司想做的经营租赁,我都不太愿意铺太多时间在上面。毕竟,一年也就那么两百多个工作日。

这并没有说融资租赁公司就做不成经营租赁的意思。相当一部分融资租赁在细分领域,将经营租赁做成了标杆,我就不举例了。但是,我们务必注意到,能成功的经营租赁模式,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选定的细分领域必须有成熟的经营租赁市场。

第二,融资租赁公司必须自身具备产业背景或者能够绑定产业客户资源,或厂商,或大用户。

第三,必须单独建设经营租赁人力资源团队。

如果一个细分领域压根就没有经营租赁的交易习惯,融资租赁公司与产业客户又没有深度绑定,还指望依靠旧的融资租赁团队去做创新,那这种经营租赁转型,几乎必然是失败的。

小文开头,某总说的那句话,诙谐中藏着尖锐。融资租赁虽然只是主流金融业的补充,但也是资金市场的甲方。经营租赁,哪怕做到世界第一,面对客户,也只是一个大乙方,乙方再大,也还是乙方。而依赖类信贷人力模型培养起来的融资租赁人才,即便有意愿,是否又真的有能力,躬亲入局,去做经营租赁呢?

真的,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压根不是一个行业,之间隔着万重高山。



 07 

从租赁到基金 | 一位转型中的融资租赁老兄弟的肺腑之言

某总,笔者的一位老兄弟,一席肺腑语,闻而感慨,书以记之。

笔者以为老兄弟想聊聊融资租赁产业创新,先说了一车话。没想到……

某总:……聊聊转型吧。

笔者:……融资租赁就应该做产业金融……弱产业属性+弱金融属性,共同构成了融资租赁今天的内源性危机……

某总:……

笔者:……

某总:咱们还是别聊租赁转型产业这些个事儿了。

笔者:?

某总:子言非不利也,然非我所欲也。

笔者:?

某总:我们公司不存在产业转型的问题。

笔者:?

某总:如果平台业务受限,我们打算停掉外部项目。

笔者:只做内部项目?

某总:做内部财务工具,协同其他兄弟公司。

笔者:那一年能做几个项目……

某总:能做就做,不做就算……

笔者:那兄弟们咋办?

某总:我们公司一共没多少人,人员可以分流到其他子公司去。

笔者:愿意去吗?

某总:……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吧。

笔者:……

某总:转型不是高管个人意志能决定的……股东更希望发挥我们在地方基建业务上积累的资源优势,转过去试试做REITs……

笔者:原来是找我聊REITs,我还以为聊产业租赁呢……

某总:继续围绕基础设施做金融文章,用REITs做!

笔者:这也是一种转型方式……REITs也有新能源、新基建产业项目的。

某总:那就用REITs做产业吧。

继续促膝长谈……





上一篇:转型当自强,租赁这张万能牌照还能用多久?
下一篇:律师实务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