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当自强,租赁这张万能牌照还能用多久?


编辑:超级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23-05-07 / 阅读:724

融资租赁产业创新转型实践与思考



1
融资租赁大退潮



长话短说,融资租赁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退潮。如果你真的在考虑转型,那你真的该转型了。


转型有两种,一种是在融资租赁行业内转。做政信项目的转做产业,做产业大对公项目的转做产业小额对公,转小微,甚至转零售,一定要转,早转早占位,毕竟一个萝卜一个坑。


另一种是转出融资租赁。转出融资租赁,也有两重意思。一是,还在融资租赁公司里,转做经营租赁,转做商业保理,甚至转做股权投资,转做咨询服务。注意,经营租赁、商业保理、股权投资、咨询服务,统统不是融资租赁!如果一家融资租赁公司在创新战略会议上,论证经营租赁、商业保理、股权投资、咨询服务,那它是不准备干融资租赁了。这些统统不是做好融资租赁的创新方向,而是不做融资租赁的创新方向。回归本源,聚焦主业,说的是回归“为融物而融资”这个本源、这个主业。融资租赁公司的任何创新,必须紧紧围绕融资租赁!经营租赁、商业保理、股权投资、咨询服务,这些创新,确实是创新,但它们统统不是融资租赁,统统都是远离本源、偏离主业!请不要和监管拧着干!


另一重意思,是转出融资租赁行业,也就是转行。聊转行之前,先聊聊,若固守融资租赁主业,还有哪些方向可以转型。融资租赁的本源就是直租,直租就要锁定设备交易,要深入产业里去。这对做惯了类银行业务的租赁人而言,难度还是相当大的。简单金融时代积累的那点儿产业知识,在这个产业复杂深刻变革的时代,显然不太够用。作为地方金融组织,融资租赁天然就是服务地方中小企业的。可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面临着获客成本高、风险控制难、规模效应差的问题。转型,不但要有转型的意愿,更要有转型的能力。能力比意愿更重要!那转零售呢,比如去做汽车商用车个人授信业务。且不论做惯了单笔上亿项目的对公业务经理,能不能真的适应件均几万块的牛毛小单,也不论汽车商用车长期以来在风控难、合规难、盈利难这三座大山的重压下喘口气都难,只说一句:市面上还有几家此类公司能供对公大军转型呢?


转型难啊!小微、零售,真不是对公人员想转就能转过去的。这个跨度很大,未必适合大多数人。小微和零售还存在智能化的趋势,智能获客、智能风控、智能租管、智能客服,创业前期确实需要铺大量的人工,等到业务成熟,体系都智能化了,人工就不再重要,那时就会开启减员化。小微和零售,靠的是系统,不是个人!系统越强,对个人的要求就越弱!自问一句:能久附焉?毕竟,机器人比自然人好用还便宜。


接着再聊转行,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越是大厂螺丝钉,越是不敢轻易转行。资源都是大厂这个平台给的,离开平台,啥也不是。转行,就是重启,职业生涯的重启,生活方式的重启。重启,真的需要勇气。不少人都有走出去的转型之梦,生活在别处,诗和远方,然而,梦先停一下,再等等吧,等房贷还完了,等娃再大点儿,等……等拿了N+1……毕竟,诗和远方之前,布满荆棘。不预备好三年的口粮,真不敢踏上未知的道路。再说了,往哪行转呢?


聊死机了……重启一下!


融资租赁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大退潮。构筑物?无形资产?发票原值不打折?要不弄个暗保理?想法搭个结构?真把监管当空气么?


融资租赁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大退潮。有人说,今年卷光伏,明年卷电池,后面卷铺盖。今年到后年,不是还有三年,而是只剩15个月!


融资租赁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大退潮。当潮水退去,你是游到了海洋深处,还是已经躺在沙滩上看天高云淡,亦或是困在浅水中,动弹不得?


融资租赁的退潮,本质上是瘦身!减掉一身赘肉,对行业是好事!行业会更加健康!这符合金融监管,也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服务好地方中小微实体经济企业,这是融资租赁真正的使命。好好做直租吧,本源是真的蓝海!任何一个行业,离开了它的本源,都是无法长久的。


再说一下,经营租赁、商业保理、股权投资、咨询服务,都不是融资租赁公司的主业,不是说不能做,而是说只能适度做,给融租主业做配合,指望它们顶大梁,那真就不是融资租赁公司,牌照都要重新换一个了。好好做直租吧!


融资租赁大退潮,终有一日再涨潮!待那时,一个以直租为主业的服务地方中小微实体经济的全新的融资租赁行业,会意气风发站立潮头,那是一个真正的融资租赁时代!



2
融资租赁这张万能牌照还能撑多久?



融资租赁行业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可以叫转型,也可以叫创新,还可以叫退潮,更可以叫回归!!!回归本源,返璞归真!!!


融资租赁原本始终是一个很狭窄很小众的领域,所能做的极为有限,基本是围绕交通工具(飞机、船舶、车辆等)和机械设备(生产制造、电力能源、信息通信等)展开,做做直租,特殊场景做做新品回租或者经营租赁,但都是紧紧围绕固定资产展开的。这一点,决定融资租赁行业注定做不大。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偏学行业,在第二次浪潮中,被从业者做成了显学。我说的第二次浪潮,是指入世后的融资租赁业第二次大发展期。第一次浪潮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外资租赁首次进入国内那一段时期。在最近十几年,从业者不仅仅突破了直租的限制,将回租发扬光大;也不仅仅突破了主业限制,将保理之类的副业做得风生水起;更是突破了产业的限制,将资金投向政信等非产业领域,资产规模做到几万亿,成了非标金融业里的一个无敌小霸。


于是乎,“租赁万能”成为一种认知。银行不能做的,租赁可以做。资本市场不能做的,租赁也可以做。甚至连民间融资不能做的,租赁都可以做!能跨牌照做,能跨行业做,能跨省份做。只要客户有资金需求,就能想出法子做。


租赁万能论,兴起。


一时间,融资租赁抢银行的风头、抢券商的风头,遍地开花,漫山结果,一片繁华,欣欣向荣。其实,金融市场里,真正的专业机构是银行和券商。拿融资租赁和大银行、大券商比专业性,那本身只是营销客户的话术而已,不能当真。做金融,谁能比大银行、大券商还专业呢?租赁资金的所谓灵活,所谓便捷,所谓好用,其实不是在竞优,而是在竞劣。真正的良性竞争是竞争自身的优势,而不是竞争自己的劣势。莫把劣势当优势了。


那融资租赁存活于世,总该有自身的专业性吧。当然有。融资租赁最大的专业性应该就是对租赁设备的专业性。这一点能在厂商系、产业系租赁公司身上体现出来。而多数非厂商系、非产业系的租赁公司,打造对租赁设备的专业性是非常难的,更别说具备产业专业性了。于是,类银行信贷业务必然成为主流业务模式。


这样一来,直租几乎被放弃,设备回租也坐了冷板凳。发票回租时代开始了。注意,笔者使用的是“发票回租”一词,而非设备回租。就算是纯字面理解,读者也应该清楚笔者在说什么。靠发票回租积累起来的巨量租赁资产,在形势好的时候,能带来丰厚利润,形势一转,这些资产只是泡沫,是一个虚胖的巨人身上的重重赘肉,加重着肌体的负累。别说收益,不爆雷就是万幸!


说到租赁物,当构筑物不够用或者不能用时,无形资产进入了从业者的视野。无论从监管还是合规来看,专利、商标之类的无形资产作为租赁物都是不可思议的。就算不谈监管与合规,只说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一家租赁公司持有一大把专利和商标,能睡踏实么?除了极少数肩负着促进国家高新科技产业发展重任的科技类租赁公司,绝大多数租赁公司并没有驾驭知识产权风险的能力。如果非要搞无形资产租赁创新,那一定是“租赁万能论”思维在起作用。在租赁万能论看来,没有融资租赁干不了的业务,干不了,那就想着法子干,啥租赁物都不过是搭个结构而已。


从监管与合规的趋势来看,无形资产做租赁物是很难得到认可的。融资租赁必须回归到其本源,从设备租赁这个本源出发做转型。设备租赁、服务产业,其实不是什么创新。在政信业务兴起前,租赁从业者绝大多数都是做产业的,做设备的。只不过有些人坚持做产业,有些人转型去做政信而已。现在回头再做,不算创新,只算回归。


去时容易,归来难。产业是有周期的。第二次浪潮赶上了若干产业的黄金发展期,租赁跟着产业一路做大。现在回归产业,从业者会发现,当年的朝阳产业成了夕阳产业,先进产能变为落后产能。想回都回不去了!而新兴产业因为尚处于发展早期,不够成熟,看不懂,风险不好控制。而且,真正的高新科技企业,国家支持力度很大,银行贷款给贴息,租赁价格没有优势。简单说,产业在转型升级,租赁赶上了青黄不接。看看新基建就知道,租赁行业有几家真正把新基建做成型,做出规模了呢?新基建融资租赁,吆喝大于买卖。


不要迷信万能牌照,业务太发散了,未必是好事。想想万能充,现在还有人用么?


业务真的不要太发散,不适合做设备租赁的领域,该压退压退,该撤出撤出吧。是时候摒弃“租赁万能论”了。胖子瘦瘦身,会更健康长寿。


不发散,就要聚焦。聚焦在哪儿呢?聚焦总得有个顶层规划,看长远点,不能只看眼前吧。眼前,从业者一窝蜂去做分布式光伏,近水解渴,但总要挖井获取长期水源。长远来看,光伏产业会和建筑业深度融合,光伏就如同门窗幕墙一样,成为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成为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一部分!这意味着,BIPV不具备动产属性,是不能做租赁物的。光伏产业的大发展,未必能与融资租赁行业长期结缘。PEDF是大势所趋。新能源融资租赁的尽头不是光伏,而是虚拟电厂!!!


交通工具是租赁的本源。飞机、船舶,有专业能力当然可以做。车辆呢?不谈轨交机车,不谈公交车、消防车、救护车、环卫车这些特种车辆,这些大多是对公业务。笔者只谈乘用车和商用车零售业务。汽车零售融资租赁业务,专业性和难度一点不比飞机、船舶低。认为零售比对公简单,是严重的认知误区。


零售才是真的难做。回望汽融发展史,业务模式大多很单一,找SP,找合作商,租赁公司出资金,业务交给SP去干,请合作商干最苦最累的活。这种模式有做得好的,但大多数呢?轻松钱哪有那么好赚!笔者始终说,自营模式是汽车融资租赁业绩增长和风险控制的必由之路。坚持做自营的汽车租赁公司,历经万难都活了下来,不做自营的汽车租赁公司大部分都深陷泥潭,烂账缠身,业务停顿,增长乏力,汽车融资租赁没有捷径,不做自营,干脆就别做。下决心做自营,战略是对的,但也要应对今年以来商用车入冬的现状,商用车市场形势不容乐观啊。乘用车,新能源车在兴起,二手车在兴起。如果下决心要做,可以布局。但不能操之过急,先要练好内功,以免掉坑!


机械设备也是租赁的本源。第二产业最欢迎融资租赁,可融资租赁未必愿意拥抱第二产业。建筑业与工业,就是搬砖打螺丝,辛辛苦苦,挣不了几个钱。不挣钱不说,风险还高,建筑业与工业的融资租赁,要求租赁从业者对产业有深刻的认知,这对于做惯类银行信贷业务的租赁人来说,转型难度真的不小。建筑业与工业,优质资源集中在央企、国企、上市公司手中,租赁公司价格没优势,市场拓展难度也大。兜兜转转,聚焦到了小微租赁。小微企业,农业有,第三产业也有,都不是重设备资产的行业。需要设备的还是第二产业,建筑业与工业。可建筑工程机械市场是一个高度成熟的经营租赁市场,融资租赁本来就没有多少空间。融资租赁公司要做建机经营租赁,需要申请建筑业资质,这可不是朝夕之功。现阶段房地产形势,不说大家也知道。建设体制也正面临深刻的转型。短期内不要想着靠建机起量,长远的话,如果真的想要做,可以布局,而且是布局经租,不是融租。这个市场还是很大的。说到底,小微租赁,还是好好做小微制造业企业吧。


说了这么多,核心就是这么几句话:


融资租赁不是万能的,以前能做的,现在做不了了,那就不要恋战,早点转型,战略性撤退也是胜利!


融资租赁必须紧紧围绕设备类固定资产做,不要总想着在租赁物突破上做文章,不合规,风险太大,扛不起。


融资租赁转型要聚焦交通工具和机械设备,汽车、小微可以布局,但要沉下心,先研究明白,不要急!


融资租赁不是万能牌照!不要一味追求规模,是时候思考自身优势和劣势,好好找两三个细分领域深耕了。小而美,也是一种活法!!!时间不等人,虽说不能急着要产业方向业绩上量,但布局要快啊。一年论证,一年试单,一年量产,最快也要三年,真的没有时间了。融资租赁的转型期就在这两年,慢了一切都晚了。要好好调研,深入论证,要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选对人,做对事,产业租赁一定要找懂产业的人做,不要迷信标杆,不要照抄头部,否则一定会吃亏。


千言万语,融资租赁就是为地方小微实体经济企业服务的。融资租赁要为国家的金融稳定和产业发展贡献力量,这才是真正的融资租赁!是时候抛弃万能牌照,回归本源了!!!



3
融资租赁如何进行产业创新



这篇文章,是随便聊聊。


笔者属于融资租赁行业里的创新专业户了。所谓创新专业户,意指创新类型多,跨度大,且时间长,故事多。


就职涯历程来看,笔者经历过三次大转型。第一次是从工程造价转型到融资租赁,这是从产业领域转到了投融资领域;第二次是从融资租赁对公条线转型到汽车零售条线,对公和零售虽然都是融资租赁,但差异极大,转型跨度实质上比第一次还大,后面笔者会解释;第三次转型是从融资租赁转型到律师行业,这是从投融资领域转到了法律合规领域。这三次大转型,将笔者的职业生涯分成了工程造价、融资租赁对公、汽车租赁零售和执业律师这四大阶段。仅仅从字面来看,每次转型跨度都是巨大的。


其实,第一次转型的跨度,对笔者本人而言,并不大。笔者做的本来就是建设项目投资造价工作,入行融资租赁,做的也是建设系统融资租赁项目,实质内容有很多重合之处,工程造价+融资租赁,专业对口,有机结合,做起建设项目可谓轻车熟路。笔者并未体味到所谓的转型之难和转型之痛。


第二次转型就有了变化。笔者从对公条线转到零售条线,工作模式和思维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段时间是非常艰难的。许多融资租赁公司从纯做对公,到开拓汽车零售业务,想来也经历了与笔者类似的过程。汽车零售真心不好做啊。


第三次转型么……怎么说呢,笔者觉得跨度一般。稍稍岔开一下话题,笔者做律师后,曾和老友同言肺腑。老友说,笔者做工程造价时,做了一堆工业和能源项目,错过了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做融资租赁时,有一大半时间在做创新,错过了政信业务的黄金时代。老友问,笔者与房地产和政信的两次擦肩而过,是否觉得可惜。


笔者倒不感可惜。也许当年志不在此,笔者偏爱建工厂和电站,不喜欢盖楼;偏爱做产业金融,不喜欢政信项目。再加上爱钻牛角尖,脑筋比较死板,笔者认准了的事情,掉头难,也就这么一路坚持到如今。


回到刚刚的问题,第三次转型的跨度只能说一般。笔者做律师,最主要的业务领域还是工程行业和租赁行业,围绕工程项目和租赁项目做咨询和诉讼服务。产业+投融资+法律合规,这是真正的全方位服务!


即便做律师,笔者都能体会到融资租赁公司在当下的艰难处境。对于业内人士,这就不展开说,笔者开头提到的那两篇文章,说得很清楚了。笔者还是聊聊,融资租赁公司如何进行产业创新吧。谁让笔者是个创新专业户呢。



4
新基建租赁



今天接着上次的话题继续聊。


聊聊基建租赁吧。一提到基建,大家随口而出就是新基建,其实,老基建还是有很大的增量空间的。但新基建是个热词,大家爱用,笔者也跟着用。


新基建并不新,也不是只有那七个领域,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巨型系统。笔者早在2014年下半年,就开始探索后来在2018年被称为新基建的融资租赁业务了。痛点真痛,难点真难,笔者深有体味啊!


所谓新基建,就是对老基建的智能化升级改造。这么说很直接,大家一听就懂。可惜,知易行难,一听就懂,一干就懵。新基建租赁,一个字:难做!哦,不好意思,数错数了,是三个字!


为什么难做?新基建就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化和在传统基础设施上的应用。不同于老基建依附于土地和土木工程,新基建是设备和ICT工程,按理说,应该更适合做融资租赁啊!可为什么很多同业探索许久,都无法形成成功模式,形成资产规模呢?宣传多,落地少,成了一种怪现象。


简单说,就是没有深刻理解新基建!用固有的旧思维模式,是做不成新物种的。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对与不对,交由实践来检验:


新基建租赁,一定要避免操作纯设备安装施工类企业!一定要记住!别问为什么,自己想!


新基建租赁,必须融合创新,不能采用过往类信贷项目的单一项目经理制,由一个项目经理干,必须建立团队制,组团干!


新基建租赁,团队必须配备信息通信技术人才,不懂新产业,做不成!


新基建租赁,有大项目也有中小项目,更多是中小项目,要建立小额对公业务体系!


不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都交给实践吧!


回头再说说老基建!老基建还是有很大的增量空间的!城市更新、租赁住房、水利工程、乡村振兴,老基建都能大展身手!笔者认为,夯实老基建,做透老基建,才是目前融资租赁公司的生存之道。急于做成新基建创新突破,恐怕事与愿违!


城投转型,地产违约,基建风险也是个大问题!



5
新能源租赁



上期聊了新基建。这期聊聊新能源。其实,新型能源基础设施本来就是新基建的一部分。最早提的新基建七大领域里,不就有特高压和充电桩么。不过,能源基建和城市基建、交通基建还是有差别,单独拎出来说比较合适。


新能源租赁,一个字:卷!这次,笔者没有数错数。看看分布式光伏就知道,这市场卷成什么样了。别说是红海,这分明是一片血海啊。如今为一片电瓦争得头破血流,来年卷储能电池,还不知道会激烈到什么程度。


笔者是看好新能源的。能源是“基础设施里的基础设施”,重要性不言而喻。新型能源基础设施更是重中之重。说这些口水话,只是为了凑字数。说点儿干货,新能源基础设施的终极形态是虚拟电厂!笔者在北极星电力网上发布过一门虚拟电厂直播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听。讲的内容比较基础,但方向指得很明确。


光伏、风电、储能,笔者就不展开说了。聊聊抽水蓄能吧。抽蓄都是大项目,造价动辄几十亿上百亿,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最宏大的工程,简直是天工开物!一个抽蓄项目,建设期长达数年,需要多少工程机械、车辆、电力设备设施啊,这些都是租赁物,一个项目就够养活一个小型租赁公司了。抽蓄,值得关注!


再聊聊充换电。充换电就是为新能源车服务的。充换电具有基础设施的属性高度!租赁公司想做充换电,团队组建很重要!团队成员里,必须有懂电的,有懂车的,还要有懂工程的。再就是配齐法律、财务背景的人员。缺哪样都不行。团队从零到一,发展壮大,历经锤炼,成为铁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急不得。进入这个市场太急,会出问题。做好内功很重要。


光储直柔这些,笔者就不展开了。新能源是租赁公司能够长久安身立命的产业,投入资源都是值得的。但不能把它当类银行信贷业务来做,新能源租赁,终究不是金融,而是租赁,是运营。想详细聊的,可以联系笔者。



6
住房租赁和汽车租赁



上上期和上期,聊了聊新基建和新能源。这期,笔者和大家聊聊住房租赁和汽车租赁。可能有些读者很好奇,笔者为什么把住房和汽车放在一期里讲。租房和租车是两个差异很大的市场啊。没错!确实没错!


笔者之所以将住房租赁和汽车租赁放在一期里,是因为笔者既做过住房租赁,也做过汽车租赁,是从前者转到了后者。作为创新专业户,笔者的经历就是这么丰富多彩啊!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两者其实是有很多共性的。且听笔者聊。


住房租赁和汽车租赁都是【对公+零售】*【融租+经租】的复合模式。两者都经历了一个野蛮生长的过程。早期的长租公寓,有很多不规范之处,房租贷之类,爆雷不少。早期的汽车租赁,也经历过一个很不规范的时期。经过市场洗礼、监管整顿。现在的房屋租赁和汽车租赁市场,相对都规范了很多。


笔者做住房租赁时,就定位于做保障性租赁住房,从对公延申到零售,从融租发展到经租,发ABS,发REITs,这是一个完整的可行的路径。做汽车租赁时,笔者也经历了从对公到零售的过程,从经销商授信到车主个人授信。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想聊聊自己的感想。


租赁公司做零售,一般都是从对公到零售,直接到零售,跨度太大。从房行到房主和租客、从车行到车主,是必然的业务链条。


零售业务重体系,个人英雄主义行不得。租赁公司过往靠挖对公团队复制对公业务的模式,到零售行不通了。不能指望靠挖核心人员,还是要靠建体系。


风控为本,合规先行!这个不多解释。笔者常说,自营是汽车融资租赁公司业绩增长和风险控制的必由之路。只有自营才能做到风险可控,稳健合规!


住房租赁和汽车租赁,不重视风控的,不重视合规的,慢慢都退出了市场。这两个市场,也在发生变化。保障性租赁住房具有基础设施的属性,而汽车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基础设施化的趋势。绿色智能网联车,必然走向共享化。想详细聊的,可以联系笔者。


再说说运营。住房租赁和汽车租赁,终极形态都是运营。租房本来就做不了融资租赁,房行自身就是重运营模式。汽车共享化,本质也是车队运营。不以运营为模式建设的最终目标,会失去方向,最终陷入简单价格战的红海。毕竟,租赁公司的资金成本有优势么?


好了,就聊这么多吧。笔者在融资租赁行业从业十余年,一多半时间都在做创新。现在融资租赁行业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深耕产业客户,一个崭新的产业租赁的时代即将到来。这是一个比拼真正的产业金融创新能力的时代!对于那些苦心孤诣专注产业的租赁人而言,这是重大的发展机遇。笔者虽然离开租赁行业,但依然服务租赁行业,让我们一起努力,做真正的创新,做真正的融资租赁!



7
住房租赁和汽车租赁



不用多讲,金融圈都知道什么是“类信贷”。过往和现阶段一部分融资租赁对公业务带有明显的类信贷特征:嵌套!回租的嵌套特征是最为明显的,套了个回租的马甲放贷款,部分资金投向了银行不能做的“两高一剩”、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领域。这是近年来融资租赁行业高速发展,资产总规模极速累积的因素之一。很多租赁公司就是靠类信贷业务起航,赚得了第一桶金。


不仅仅是回租,笔者在与部分业内人士交流时,亦明确提到,某些融资租赁公司的直租业务,也带有类信贷色彩,嵌套个直租的壳子放小贷。大家心照不宣,看破不说破而已。在主体信用可控的前提下,赚钱就是王道。毕竟,租赁从业者都要靠工资奖金养家糊口的。


然而,时代变了。类信贷模式行将终结。业内人士应该形成共识了吧。不少前同行与笔者交流时,最担忧的就是裁员。笔者则认为,融资租赁行业并不会出现大规模裁员潮。虽然类信贷越来越难做了,但真租赁可以做啊。这不是国家监管鼓励的么!


类信贷真的只是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阶段性产物。不要抱着不放,早点转型做真租赁,怎么会被动离开这个行业呢?以前不管做政信还是做产业,类信贷模式培养了一批人的同时,类信贷思维也限制了一批人。类信贷项目普遍金额大,单笔收益绝对值大,对年度业绩达成贡献大,导致部分从业者对类信贷模式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其实,在相同的投放金额下,以中小微、直租、新品回租为特征的真租赁,需要的人力资源比类信贷模式多得多。只要肯转型,阶段性不会被失业啊。所以,笔者认为,没有被失业,只有不愿意转型,或者有转型的意愿,却暂时没有转型的能力。这个能力,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是公司组织的事。不能把“转型不能”的问题都推给个人。


现在,融资租赁公司都在排查隐债。租赁物合规、资金投向合规等等,也都是一道道关卡,卡死类信贷模式的生存空间。这是为了金融稳定,也是为了融资租赁这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毕竟,产业类的类信贷业务的资产风险已经在大量暴露了。政信类的类信贷业务,新增资产的收益上不去,存量资产的展期、降息、提前结清倒不少。这些新闻很多,不再赘述。


类信贷模式的终结,为行业指明了新的生存空间:产业真租赁!


这是实实在在的真创新。有老同事酒后吐真言,说,谁知道真租赁是方向,可谁也不愿意做真创新。真创新有风险啊,也许是个坑,掉进去就出不来了,只能在坑里猫着。大家都想抄作业,看别人创新,别人创新不成,就呵呵一声,或者重重叹口气,创新成了,大家就拿来主义,共襄盛举。创新,成功几率小,掉坑概率大,视创新为畏途,实乃创新之最大桎梏。



8
融资租赁:谁需要转型?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融资租赁公司家数是不是太多了?


细想想,全国银行业法人才有多少家,券商、信托才有多少家?笔者觉得,融资租赁公司大法人,有个五百多家,就足够了。关停潮和兼并潮,会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现在,整个融资租赁在全行业转型。注定,成功突围者是少数。


首先,笔者不谈大行金租,国银家的、工银家的等等。大行手里握有中国最优渥的资源和最优质的资产,大行金租更多是在消化银行内部的优质客户,每一家几乎都是不可复制的。不可复制的,讨论起来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中小租赁公司学不来。大户人家轻轻松松能干成的事儿,小老百姓用几代人的努力也撵不上。再不济,大行金租还能搞下沉,抢中小同业的饭碗,这叫降维打击。所以,大行金租并不真正存在转型难的问题,人家就是银行。


再者,笔者也不谈某些大型产业集团内只做股东业务的融资租赁公司。不多解释,人家本来就是服务集团主业的,是个内部公司,没啥要转型的。


所以,笔者要谈的,是没依没靠的中小租赁公司。所谓没依没靠,指的是没有大行妈妈或者大产业集团爸爸能依靠。没大行妈妈。资金规模上不去,资金成本下不来。没大产业集团爸爸,优质项目做不进去,租赁资产捆绑不住。妥妥的靠自己奋斗的雨天努力跑的孩子。


没(便宜的)钱,没(好)项目,没(真实的)租赁物,那咱拼啥呢?咱拼自己啊!对头!咱的优势是人才!


人才这个物种,其实很难定义,有用的时候是人才,没用的时候就是耗材。


在中国入世后与全球接轨的这十几年,租赁前辈们创造性的开创了很多新模式。笔者入行时,真没有什么政信项目,都是真正的产业项目。做医院就是真给医院融资,做学校就是真给学校融资,做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都是实打实的,没有绕着弯搞dfzfzw的。那是融资租赁最美好的时代。本来就是做产业,需要转型么?


然而,从某个时刻起,一切都变了。当形势再变化时,转型的问题就来了。谁需要转型,这个问题自然就有了答案。



9
融资租赁:转型难,难在人本身!



银保监会又发文了,银保监办发〔2022〕12号文,具体内容官网上有,笔者不再占用篇幅。看来,融资租赁全行业转型的压力,是越来越迫在眉睫了。就这一问题,有些人早早就认清形势了,有些人还迟迟看不明白,还有些人,是看得差不多,却行动不起来。有先知先觉,就有后知后觉,还一定有不知不觉。


转型真心难啊,而且难在人本身。这个“人”,不能望文生义的归为某个个人。笔者一直强调,不应当把转型不能的责任归责给某个个人,这是个系统问题,是个组织问题。过往,以类信贷人才模型建立起来和培养出来的组织,转型做产业真租赁,是无比痛苦,是极其艰难的。真正的产业人才的匮乏,设备资产获取和运营能力的缺失,制约了转型,甚至阻碍着转型。


人才这个物种,确实是有领域性和阶段性的。人,只有在某个(至多某几个)领域和某些阶段,才是人才。术业有专攻,脱离了领域性,那就是隔行如隔山了。时代在发展,行业在发展,跟不上形势变化,固守旧事,人才也就不再是人才,而是耗材。


人才变耗材,降薪加裁员!


不过,笔者始终认为,只要肯转型,融资租赁行业并不会发生实质的裁员潮,一切都是结构性的优化调整。但,如果不转型,可能就要真裁员了。


组织转型,本质上是组织里的人转型,是组织的人力资源转型。过往的类信贷人才,需要继续保留,发挥经验财富价值,保障转型过渡。毕竟,融资租赁,前两个字是融资,是金融,必须看信用风险。但,融资租赁的后两个字是租赁,是围绕设备资产服务实体产业的。这就要求,组织里的产业人才、设备资产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必须招募,数量上、质量上,都要加强。产业人才、设备资产人才、工程技术人才,不是类信贷人才的补充或者附庸,而是主心骨,必须有话语权,否则,招不来,用不好,留不住。



10
融资租赁当自强,避免牌照鸡肋化!



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不会掉牌照,尤其是其他地方金融组织的牌照,其经营内涵都是在夹缝中艰苦奋斗得来的。融资租赁牌照,就是这么发扬光大的。


然而,形势变了,融资租赁行业的牌照红利在急速衰退,含金量在降低,大有鸡腿变鸡肋之趋势。


笔者在入行融资租赁之前,是做工程造价的,且主要做的是工业能源类的基建项目。这类项目最大的特点是设备造价高。融资租赁正好起到融物作用。笔者觉得专业很对口,就转行来了。那时候,就笔者的认知,融资租赁就是买设备建工厂建电站,设备直租,就是其牌照价值。


后来,设备直租就做不动了,补充流动资金的回租业务大繁荣,保理继之。几经裂变聚变,融资租赁行业的业务版图上,几大业务板块形成了。


第一类是产业板块。这个最传统。


再一类是政信板块。


还一类是汽车零售板块。


先说政信板块。融资租赁需要城投,城投不需要融资租赁!城投租赁项目最大的症结在合规。在城投化债降本的大背景下,城投项目在去中介化,去类信贷化,实质是合规整顿!此事不必多言矣!


再说汽车零售板块。银保监会发了一个征求意见稿,允许汽车金融公司开展基于车辆真实贸易背景的售后回租业务。这对广义的融资租赁市场而言,当然是好事,汽金牌照前来助阵啦!可对狭义的融资租赁牌照来说,就有点儿小尴尬了。租赁牌照能做的,汽金牌照都能做。汽金牌照能做的,租赁牌照未必就能做。显然,监管是要做大做强汽车金融牌照。相形之下,汽车融资租赁牌照更像是汽车金融的一个子牌照,像极了吸收合并!大鱼吃小鱼!


优势在汽金,不在租赁。汽车金融公司无论在经营历史、专业团队、车源、渠道、品牌、售后等任何方面,都比汽车融资租赁公司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


或许,目前汽车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本质,被看穿了。以租代购的汽车直租做不起来,售后回租就是类车贷。既然本质就是类车贷,那就让汽金干吧。汽金还可以跨省展业,租赁未来能不能跨省展业,还是未知数呢。


即便没有这一变化,汽车融资租赁也不好干了。特别是商用车物流领域,市场下行尚不见底,业务模式极度扭曲,信用风险正在急速抬升,违约事件恐将集中爆发。


这还仅仅是近忧。近忧可以靠市场化解,真正的危机是远虑。所谓远虑,就是汽车融资租赁迟迟无法定位自身的终极形态。租房租赁虽然难做,但其终极形态很清晰,房住不炒+REITs。可汽车租赁的终极形态是啥?类车贷?银行下沉,汽金跨界,直接冲击类车贷模式。而经营租赁,做过网约车业务的,心里都有数。


回头再说说产业板块。最早的租赁人才模型,就是以产业金融为基底的。网络上有一篇文章,叫“纯财务背景的投资人不要”,有兴趣可以点开读读。这篇文章也戳中了融资租赁现在的痛点,就是过度依赖财务技能,忽略了人才模型中最重要的产业背景。


脱离了产业背景,融资租赁去和银行、券商、基金这类传统主流金融机构竞争金融专业性,显然是无法争胜的。融资租赁牌照自然而然也就鸡肋化了。


掏空融资租赁牌照应有之优势的,正是偏离产业,硬蹭金融。当泛金融化的大潮退去,融资租赁需要重建其核心优势,时间紧,任务重,试错成本极高。


评判一家融资租赁公司,主要看风控能力、合规能力与盈利能力。产业、政信、汽车零售诸板块,在风控、合规和盈利上各有短长。产业项目风控难,政信项目合规难,汽车零售盈利难。风控与合规,最终体现在盈利上,看企业,最终看的也是盈利成果。斯诚难矣。


融资租赁当自强,避免牌照鸡肋化。一家之言,如蛙之鼓耳。


来源:新宏想法 ,作者:马宏



上一篇:业务与风控的极限拉扯
下一篇:融资租赁,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