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公司风险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编辑:admin / 发布时间:2018-10-22 / 阅读:1075

2017年对融资租赁行业是不平凡的一年,2018年我们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呢?本文带来时永坤专家对我国融资租赁行业所面临的风险的解说,以及如何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文章来自“浙江大学融资租赁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时永坤,中国融资租赁研究院专家委员。从事融资租赁行业二十余年,在融资租赁业务资产管理、风险管理有具有丰富的实操经验。曾参与原深圳租赁公司的股权及债务重组工作,负责资产评估,草拟重组方案,与债权人洽谈重组方案,重组方案的汇报和报批,先后任职深圳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相继分管公司租赁业务的业务开发、风险管理、项目评审、资产管理等工作。

 

一、前言

 

早在2012年7月18日,北京气象局就预报本周末将有一场暴雨。7月20日,防汛部署已完成,房山区的干部按要求完成了通知到户的工作。对全市河道和排水管的巡查作出了安排,泥石流区域也作了重点布控。21日上午9点,北京市气象局发布暴雨蓝色预警。此时,大多数北京市民都得到了暴雨将临的警告。但没有多少人会想到,一场并不能算突袭的大雨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共有79人在暴雨中丧生,经济损失高达上千亿元,灾后重建需要数月甚至数年。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暴雨预警、危险点的排查布控都已经一一落实,但最后还是出现了灾害性的损失。对于融资租赁公司来说,类似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虽然项目经过了公司的评审、风控、审核等一系列程序,但有时还是会出现不良。

 

在国外,对于风险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解释。

 

第一,是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根据海恩法则分析,在租赁公司的业务活动中,如果出现了轻微事故、未遂先兆或事故隐患时,管理层就需要引起重视,开展排查和预防,将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第二,是墨菲定律。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从租赁公司的实践中来看,如果公司的运行存在管理上或程序上的漏洞,但没有引起重视,那么这个漏洞最终会造成损失。

 

比如说,为了开拓中小企业的市场,将中小企业的业务交给国有的担保公司代理,当时并没有发现风控方面的漏洞,但漏洞确实存在:由于业务规模太小,逐单核实并不现实,一般会采取抽查核实的方式。这个漏洞最终就可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业务出现不良风险。在租赁公司的管理当中,我们担心某一事件可能会发生,却常常存在侥幸心理,然而,恰恰是这种侥幸心理会酿成很大的损失。例如国海的萝卜章事件,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巴林银行事件等。

 

二、风险与融资租赁风险

 

 

(一)认识风险

 

1.风险和风险商

 

风险源于信息的不对称。融资租赁公司评估承租人的还款能力、资信条件时,会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很多不确定性,从而产生风险。风险商是指一个人对风险的判断能力,或区分必须规避的和必须承担的风险的能力。不是所有风险都降到0才是最优的配置,因为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

 

低估风险可能对公司造成许多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出现经营或财务上的困难,甚至倒闭,而高估风险则会错失投资机会。但是一般来说,知道不做什么,比知道做什么更重要,如果将一个风险商低而风险偏好高的人安排在风险岗位上,极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

 

2.风险预防成本和风险损失

 

从风险和收益的配比原则来说,预防风险可以从两个角度解释。第一,是预防风险的成本,风险损失降得越低,预防费用就会越高;第二,是风险损失的影响金额。

 

 

公司的目标是说提高公司的价值,即公司的收益最大化。图中A点,是预防风险的投入和风险损失之和最低的点,是公司在预防风险过程中理论上的最优选择。但实际上,很多国有企业或金融租赁公司在预防风险时需要满足拨备覆盖率的要求,因此国有企业或融资租赁公司对风险的预防方案会达到B点,即以更高的预防成本换取更低的风险损失。

 

3.风险分类

 

美国Robert Kaplan、Anette Mikes两位教授在《风险管理新策略》中提出,风险可以分为三类:可预防风险、策略风险和外部风险。

 

可预防风险是指可以通过内部规则、公司规则改变或避免的内部风险;策略风险是指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愿意去承担的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企业研发带来的风险等;外部风险是指源自公司以外的事件造成的风险,如政策风险等。

 

由于三类风险的性质不同,对于三类风险的预防手段和管理策略也不同。对于可预防风险,如最常见的操作风险,风控的目标是避免和杜绝风险发生;对于策略风险,如流动性风险,风控目标是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减少风险对公司的冲击;对于外部风险,内部的规则无法阻止外部风险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采取措施降低外部风险冲击率。

 

 

三类风险的风控目标都要求合乎成本收益的原则,而不是要求将所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零。

 

对于可预防风险而言,风控模式的重点在于建立企业风险文化与风控制度。从风险控制点上控制风险,完善内控与内审程序,防止内部人员触碰风险红线;制定规则和边界,不给内部人员留下可以引发操作风险的漏洞;确立企业使命、价值观和理念体系,建立企业风险文化。

 

对于策略风险而言,风控模式的重点在于找出公司的风险点,公司既可以采用陈列清单的形式找出风险点,也可以采用风险地图形式。此外,公司还可以设置关键风险指标(KPI)来制定应对风险的策略。

 

对于外部风险而言,风控模式的重点在于实景模拟,如通过模拟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来分析每一种情况下银行的承受能力,以预见和预防外部风险。

 

 

(二)融资租赁风险

 

1.影响风控体系的因素

 

第一,作为租赁公司,我们需要结合公司的优势、目标、客户群体和背景资源,分析公司应该选择什么类型的租赁资产,即应该介入那些行业;

 

第二,股东和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也会影响风控体系。公司的风险容忍度达到什么程度,期望形成怎样的资产池与行业配置,期望收益率水平是多少,战略目标和战术路径是什么,业务的切入点在何处等,都是风控体系的影响因素。

 

第三,前段事件任正非提出,不要让风控或者财务绑架了业务发展。这揭示了风控与业务发展的关系,要求租赁公司建立一个恰当的企业文化,既能促进风控体系的建设,又能促进业务的发展,还能支持公司的创新。

 

第四,租赁公司在建立风控体系时需要注意的是,租赁业在快速发展阶段往往隐含着风险,而公司的快速发展的表象常常会掩盖风险,使风险被管理层忽略。

 

2.租赁业的主要风险

 

租赁业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交易风险、操作风险等。信用风险与行业标准、客户选择、资产质量等有关。租赁公司在识别风险点时,需要区分风险属于三大类风险中的哪一类,再根据风险是否可以控制,是否必须被消灭,制定具体的风控策略。市场风险包括资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流动性风险主要源于资金流动性期限错配问题。许多金融租赁业务都会采取资金池的形式展开,资金池的资金流动性与租赁期限往往不匹配,因此,金租人民币策略的风险较大。实物资产管理风险是指大型租赁物,例如飞机,租约到期后如果不能及时再租,后续维护成本很大,造成未来经营性租赁再出租风险和较多不确定因素。2019年新会计准则的推出,也可能对金融租赁行业带来声誉风险、道德风险、党风廉政风险。此外,租赁业的主要风险还包括交易风险、操作风险等。

 

资产组合风险与租赁公司的专业化综合经营问题有关。客户的集中度和行业的离散度,决定了租赁公司的专业化经营路径。规模较小、风控能力较弱的租赁公司可能没有能力适应综合性经营战略,如果此时为了规避强周期行业而分散业务领域,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更难以把握的风险。

 

三、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一个租赁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合规性建设,第二是内控建设,第三才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不同的租赁公司在不同的阶段,可能处于不同的建设阶段。

 

 

(一)内控体系

 

企业内控的基本手段是建立企业的基本制度,并利用流程来规范企业的制度。企业内控的基本原则有分级授权、交叉符合等。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和经营状况建立合适的内控体系虽然内控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企业需要认清这些局限性,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风险管理体系

 

1.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银监会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统领性要求,既是对风险管理要求的进一步提升,也是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的深化落实。

 

2016年9月30日,银监会对当前的风险管理工作指出:统筹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中小银行起步晚,精细化程度不高,需在监管要求基础上深化和拓展应形成系统化的全面风险管理规制,强化全面性和关联性视角,提高可操作性,提供全面风险管理和监管指南。股东对ROE的稳定性要求、同业竞争及业务复杂性、产品多元性、经营国际化,也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影响因素。

 

2.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目标和原则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包括六大板块: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风险管理策略、风险治理结构、内部审计和控制、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数据和信息化建设。通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确保租赁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与其面临的主要风险现状、业务复杂程度和未来经营管理目标相吻合,建立和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满足监管要求的同时保持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需要遵循匹配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有效性四大原则。

 

 

3.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工作步骤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包括“现状诊断与差距分析”和“实施规划与路线图设计”阶段。

 

“现状诊断与差距分析”阶段的工作目标是分析租赁公司的风险管理现状与监管要求和较为领先的租赁公司(对标公司)实践做法之间的主要差距,明确未来全面风险管理建设的重点方向。“实施规划与路线图设计”阶段则是对管理职责进行分工和落实。

 

4.风险预警体系建设

 

单一客户预警指标可以分为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从而形成多维度的、定量与定性结合的预警指标体系。

 

 

动态预警模型可从宏观经济出发,预测哪些组合可能会发生风险,进一步指导金融机构提前配置资产,实现前瞻性预警。

 

 

多维组合预警包括宏观经济和行业进行分析,并基于组合预警工具对公司的组合风险情况进行预警。

 

建议建立预警事后评价机制,通过评价结果对指标进行定期维护,提高预警指标的准确性。预警体系建设完成后,内控部门需要通过体系的有效运营率、误警率等指标综合评价建设成果。

 

5.租赁物/抵质押物价值评估方法

 

日前,银监会发布了关于银行押品的管理办法,要求各个租赁公司参照银行的押品管理办法进行租赁物的管理。这一管理体系要求租赁物、抵押物进行评估,并在租赁期间及时跟踪租赁物与抵押物的价格变化。

 

 

四、租赁业务风险控制

 

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在各个阶段的运行过程中如何控制风险。

 

 

(一)产业类租赁业务

 

产业类项目尽调与浑水公司尽调有许多相似之处,非常值得借鉴。

 

1.尽调内容

 

第一,租赁公司需要了解承租人,即交易对手的实际控制人和管理团队的详细情况。租赁公司的业务对象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对于民营企业,要特别重视对企业实际控制人的分析,包括承租人实际控制人的婚姻状况、爱好、是否有赌博史等。

 

第二,租赁公司需要了解承租人产品或服务的类别及其市场竞争力。租赁公司需要考虑承租人的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国家的行业政策(两高一剩、负面清单)和公司的行业指引。如果在后期融资过程中,如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承租人的产业项目在负面清单里,那么租赁公司就不能承接这样的项目。此外,租赁公司还要分析承租人处于周期性强还是周期性弱的行业。

 

第三,租赁公司需要将企业的经营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

 

第四,租赁公司需要搜集上下游客户、竞争对手和行业专家对企业的评价和建议,从侧面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

 

通过上述四种手段,租赁公司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租赁业务的风控措施和融资方案。

 

2.尽调工作

 

在尽调工作开始前,需要事先收集和分析客户资料,如审计报告、债券募集说明书、招股说明书等。只有把前期工作落实好,后续的尽调工作才能有效开展。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租赁公司的业务人员需要与实际控制人、财务管理人进行访谈,观察和评价车间的生产情况、仓库现场的库存和出入库情况,检查银行对账单等,并与用电情况、纳税情况一一相互验证。此外,租赁公司还需要从周边环境和竞争对手入手,从侧面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

 

同业的态度也是尽调工作的参考要素之一。在租赁行业,许多租赁公司都有共同的客户,如果能够在尽调过程中实现信息共享,彼此都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同时,租赁公司需要了解到企业的政府支持情况,如果有政府支持的税收补助,这些企业一般来说是当地比较优质的企业。对一些技术的先进比较领先的行业,租赁公司还可以参考行业专家的意见。

 

 

(二)政府融资平台租赁业务

 

1.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起源和现状

 

1997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税收收入大部分上缴中央,再通过转移支付下达。在旧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得负债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应运而生,通过多方融资承担了地方土地开发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目前,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规模在急剧上升。一方面,地方政府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信托、资管、基金等机构纷纷进入融资平台,融资平台渠道复杂化。债务规模的急剧上升、渠道的多样化导致管理失序,政府和平台都缺乏预算约束,债务情况不断恶化。

 

2.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调控

 

从监管程度来说,从2010年发布,到2016年,每年的监管强度都越来越大。到2017年的87号文的发布,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监管政策又一次收紧。

 

 

87号文规定,各个地方需要在2017年10月底之前上报政府购买服务情况,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则。

 

2017年,是金融业的严监管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货币政策收紧。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偏紧的货币政策,在不上调基准利率的基础上,通过其他调控手段紧缩货币供应。周小川表示,全球货币宽松正在逐步退出。

 

第二,MPA考试管理趋严。从2017年的MPA考试开始,央行宏观谨慎管理框架将银行表外业务纳入资本充足率考核范围,引发银行业资金紧张,掐住了非银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导致市场资金成本陡升。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去杠杆政策对整个非银行机构的资金成本影响很大,而对股东资质较好,股东实力较强的商租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幅度反而没有金融租赁公司那么大。

 

第三,大资管统一监管。信托、资管、基金等将迎来统一监管时代,进一步压缩了这些机构的监管套利空间。目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务进行穿透式监管,并要求资金与项目相对应,而不是资金池的形式,这也反映了中央去杠杆的决心。

 

地方政府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面临政策趋严、资金收紧、渠道受限等情况,将出现以下趋势:

 

第一,政府购买服务走向规范化,随着87号文件的出台,后续政府购买服务将主要针对事业单位转型,除棚户区改造,异地扶贫搬迁外,主要以小额、短期的服务类购买为主。

 

第二,政府融资平台被迫转型。系列政策的出台,导致融资平台能利用政府信用的合规渠道基本被堵塞,后续融资平台除消化存量项目和存量债务外,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市场化运营和参与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来实现转型发展。

 

第三,PPP项目前景不明朗。目前地方政府对PPP项目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尽管程序相对政府购买服务复杂,但配套的咨询服务,项目包装公司也日趋成熟化,2017年内PPP较2016年有了较大增长。然而实际上,国资委已经针对央企的PPP业务作出了限定,因此PPP项目的前景并不明朗。

 

对于政府融资平台有关政策的发展趋势而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行地方政府债务终身制以限制政府融资冲动,并将国有企业去杠杆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国家关于审慎开展PPP业务的文件出台,要求明确承受能力上限,实行总量控制,放缓PPP投资,但存量债务到期的压力导致地方政府对债务融资的需求依然很大,融资成本将持续上升。

 

此外,随着金融市场继续去杠杆,美联储加息,美国减税,利率将持续上升以防止外储外流。

 

3.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方向

 

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方向,无非就是关停并转。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新的融资渠道,成立了一些平台,一些没有实质运营的空格公司可能会被慢慢关掉;一些融资平台不再承担政府融资功能,成为事业单位或职能部门;一些融资平台可能会被合并,整合资源,引入外部投资者;还有一些融资平台将转变成城市综合运营商。此外,随着地方政府的融资压力越来越大,一些优质的资产可能会被重新组建成有现金流的,可以按市场化运作的政府融资平台。

 

租赁行业对政府融资平台的介入过程中的尽职调查,需要根据以下几个条件展开:

 

第一,需要对承债主体进行分析。一方面,要分析承债主体的准入条件。可以通过是否在银监会融资平台名单内,公司自由现金流可否覆盖全部债务,是否有其他还款来源三个方面来评价。另一方面,要分析承租人自身的条件,如资产负债情况、运营能力分析等,还需要评价政府支持能力,如区域发展潜力、政府债务率等。

 

第二,需要对租赁标的物进行分析。对于租赁物权属问题,要求租赁标的物不是划拨的公益资产,且在中登网有登记。此外,租赁公司应要求租赁标的物的动产与不动产分列。

 

第三,需要结合信用结构与缓释措施,对租赁期限和偿债能力进行评价。

 

第四,需要分析承租人对融资所得资金的用途。如果资金最终回到政府,将来的合规风险会很大。因此,租赁公司必须要求资金不能用于或变相用于政府举债。

 

政府项目的风险不在于企业政府平台的划拨网站,而在于是否符合目前的法规与监管的要求。怎样的项目才不会被财政部定义为政府融资负债,是将来政府融资平台项目要关注的一个重点。

 

 

(三)“一带一路”境外租赁业务

 

1.“一带一路”境外租赁的特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政策上的合作,能够为租赁业务提供很多便利。但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对金融的管控普遍较严。因此,融资租赁公司需要通过尽调了解情况。

 

此外,由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许多市场机制还不完善,要想在世界经济立足,必须实行税收优惠,从而能够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境外租赁业务提供税收优势,降低税收成本。

 

2019年1月以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欧盟国家,将按照新的会计准则来编制报表,租赁公司可能需要对此设计新的租赁结构,如分期租赁等。

 

2.“一带一路”境外租赁的风险

 

国别风险是指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其他事件导致的风险。租赁公司可以对各个国家进行国别风险的判定和分类,分层次地应对国别风险。税务风险来源于税务的沟通问题。虽然“一带一路”境外租赁业务往往有税收优惠协定,但对于税收回来的路径还是要经过必要的沟通。此外,租赁公司还需要关注汇率风险的锁定问题。

 

 

(四)租后管理

 

租后管理是指租赁业务合同签署生效并发放款项之日至租赁业务结束期间,通过对租赁项目采取现场检查或非现场监管的方式,及时了解、核查和反馈客户经营及财务状况、租赁资金使用、租金还款筹措、租赁物使用及维护等情况,同时对担保人的资信状况和抵(质)押物的使用、变化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检查结论和风险防范措施等形成相关报告,进行有效的风险预警和项目风险防控,以维护公司租赁业务合同权益和租赁资产产权,实现预期业务收益目标的经营管理活动。

 

目前,租赁公司的租后管理更多的注重于租后报告的编写。但租后管理报告无法体现租赁业务与评审结果的差异,不能挖掘租后管理的从业价值,也无法跟客户介绍清楚项目的价值在哪里。

 

因此,租赁公司可以通过租后检查报告与评审报告的对比,提高公司风控水平。既能够提升评审水平,又能发现项目的价值,还能做好风险预警防范,提升资产质量,保障租赁资产安全。

文章来自“浙江大学融资租赁研究中心”。



上一篇:上海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大数据报告
下一篇:2018年中国金融租赁及其细分行业发展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