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7,融资租赁业风云录


编辑:admin / 发布时间:2018-03-22 / 阅读:461

  2011—2017,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融资租赁业最蓬勃发展的黄金七年,从养在深闺无人识,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它,高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也是多多,本文作者很用心的做了梳理总结,以期未来更好的前行。
  
  图表1:2007-2017年6月底中国融资租赁企业数量变化情况(单位:家)
  
  图表2:2007-2017年6月底中国融资租赁行业业务总量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2017年底最新数据,中国融资租赁企业数量已超9000家,行业业务总量已超6万亿。
  
  一、七年发展,坏账层出
  
  自11-13年乃至14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国内实体虽前后历经几波万亿“抗生素”吊命,事实是,该来的还是要来。首当其冲的是中小民营制造业,过度投资、盲目乐观、跨行业投资,导致负债高企、经营不善、产能过剩,租赁业迎来第一波坏账的高潮。行业遍布各行各业,纺织、印刷、食品……这一波明显的特征是坏账合同数量多,单笔金额不高。当然,规模以上企业也并未幸免于难,只是尚在死而未僵的阶段居多。这个阶段,虽然也在做着中小,但市场也在开始转移,寻找稳妥资产。同时商租、金租开始涌现,井喷。
  
  13-15年乃至16年,大型国企乃至央企陆续出现债务兑付困难,实质性违约进而重组,名字至今耳熟能详。何因?负债、过剩、环保……这一波更多的是在债市产生杀伤力,租赁因介入不深而非最大的冤大头。行业,可能更集中于煤炭、钢铁。这一波坏账,单笔金额高,或者说极高。这个阶段,许多公司开始对中小微业务一刀切,禁入。目光开始瞄准平台——政府投融资平台,资产规模尤其是平台资产规模几何式增长,政府债务规模急剧膨胀,也就引来了43号文开始的一些监管,同时对大中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投放也有巨大增长。
  
  16-17年,中小微存量租赁资产,由于投放控制,同时历史不良资产或清收或核销,该类资产占比越来越少,坏账也相应减少。同时由于政策、监管趋严,上市公司、大型企业中的地雷开始引爆,单笔坏账金额动辄过亿!貌似,平台成了唯一的避风港,然而,政策越来越近!17年开始,商租金租开始审慎乃至禁入平台领域。政策上,18年银行对租赁公司底层资产穿透审核,资金不入平台。平台逾期的期望越来越大,这唯一的避风港可能也要面临暴风雨。更可怕的是,一旦暴风雨真的来临,带来的破坏……
  
  业者,不论高管还是执行层,不论企划战略还是业务风险,似乎都在思索,路在何方?!
  
  为何如此?专业化太差。
  
  二、专业经营能力太差,人才严重短缺、能力不足
  
  13年开始,也许觉得租赁领域是蓝海、香饽饽、赚钱快、盈利强,同时,方便制造话题、热点(尤其是对上市公司来说),雨后春笋般冒出几千家商租金租。然而与之相应的高管人才、经营层、执行层、业务骨干均未形成与之相应的人才。执行层的短板,业务骨干的缺失是可以快速补充的,快则两三年,慢则三五年。而高管、经营层,没有至少十年的深耕亲行,真不堪大任也!
  
  逾期爆发,坏账急剧增长,资产处置的专业人才、团队欠缺。管理层决策迟疑、措施延滞、处置低效导致清收效率低下,错失资产处置、追偿的最佳时机。同时租赁物取回较为复杂(具体就不说了,法务资产同仁深有体会),二手市场尚未建立,租赁物变现困难。同时由于业务一定程度的标新立异,导致租赁物低值高估、租赁物名存实亡、甚至有些直接是不动产或不动产附着物,其处置甚至无法取得、无法变现,更有甚者变现收益为负。笔者切身经历过某租赁物处置,涉及环保及专业设备拆除,非但未变现,反而因为是租赁物的实际(法律关系)所有者,需支付相关拆除费用、销毁费用、环境复原费用。
  
  于是租赁真的就成了“做钱的生意”——信贷业务了!尤其是财税部门营改增后,回租定性为贷款业务,也就少了天然的贸易属性,似乎也就暗示了重担保、轻资产,其后续资产处置也似乎愈发的不必要了……
  
  租赁,也就由经营风险的业务变成了寻找安全资产的业务了。然而,天下有安全不湿脚的风险业务吗?
  
  17年开始,小微业务开始好转,多家公司开始布局小微,似乎在说风水轮流转……此节按下,暂且不说,再说得罪人太多。继续说“钱的生意”。
  
  三、资金掣制、流动性紧张,再融资成为租赁发展的难点
  
  既然租赁成了“钱的生意”,那么钱对这个行业也就成了炊之米、鱼之水了。然而市场上的商租、金租,除了亲妈是银行背景(银行系租赁公司),以及已经成为行业翘楚、知名企业、央企背景(例如远东、平安、华融等),其融资均有一定困难,不论在融资规模还是成本上。
  
  民营的,国有大行在授信收缩时,全面禁止授信,甚至地方国企也受限;国有的,根据其经营状况、资产质量、股东背景也有不同受限。拿某省租赁公司举例来说,就融资方面而论,金租A,体系内停牌整合,甚至有被重组、被出售风险,其融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金租B,亲妈是地方城商行,虽然非大行,但资金不愁(唯独遗憾的是吃入的全是平台资产,变现难);商租C是民营性质,虽说有个大腿够粗的亲娘,但是娘不疼啊,娘有亲儿子啊,所以奶水供给不足,融资困难且成本高昂。其余的商租大多为地方国企背景,其融资也有极大差别,且看D,最拽最牛最老,融资亲妈担保,各财主老爷都认,成本也低一些,问题也一大堆;其余几家,要么不认亲妈认爷爷,要么亲妈不担保,要么我们做着玩玩不图规模…….OK,不再说下去了,更不要细说了。
  
  再看看再融资市场的情况。民营性质的租赁公司,不论经营状况,底层资产状况如何,资本市场评级机构天然会歧视一番,总体评级很难高于AA+,而且评级天然比同等规模的国有性质低一级。为何,国有资本更具有稳定性。有理!现在市场的发债主体,不论行业性质,民营企业,评级多集中于AA及AA-,也就推高了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融资端如此艰难,资产端呢?难上难,资产变现难、运营难、处置难。
  
  做中小企业的商租(金租不做讨论,金租谁家做中小啊?做也是做秀),除非足够分散,具备足够规模,否则其流动性问题必然很快到来。搞金融没有坏账是不可能的,但是更悲惨的是坏账来的太多,所以流动性就出问题了。在市场上正儿八经开展中小业务的,就那几家。所以做中小的商租,必须足够大、专业强、系统化,这样才方便资产变现。然而可是何其难也,看看专注中小的商租占比就好了。
  
  做规模以上企业的商租金租呢?如前文所述,坏账已经侵蚀了流动性,底层资产太差,差到亲娘都不敢给担保了。而某些商租、金租底层资产是没有太大问题,只是目前的信用风险看起来可控,但是资产以平台资产为主,变现?不好意思自持吧。同时,未来真的就稳妥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许没有信用风险,合规监管也不容小觑。
  
  四、几类项目的个人看法
  
  平台资产
  
  目前的状况,笔者对平台资产是部分看空的,虽然不至于建议沽空的。
  
  早在17年上半年,曾建议公司开放中小(实际是中等规模以上)实业,并建议公司准备掉头,控制平台项目头寸并明确平台资产最高比例,原因有三:
  
  1、经济环境较差时,选择收益较低安全性较好的平台资产以备过冬,经济有复苏迹象的时候,可以选择财务稳健、盈利较好、有发展前景而且项目收益更好的实体企业资产;
  
  2、合规监管风险,中央政策对地方平台举债融资监管如此加强的状况下,明知不可为偏为之,只能一句后果自负;
  
  3、强监管下,平台授信紧缩下的平台流动性风险,由此给出租人带来切实的信用风险。回想一下,11-12年银行收缩信贷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就好了,顺便再回想一下政府拖欠工程款的历史经验。也许平台资产最终会解决,只会被套不会损失,想一下六千点被套看不得割不得的无奈,看一下公司的资金头寸和到期的信贷,金融,流动性为王。
  
  故而,2016年操作平台的时候,作为一线风控,也曾建议公司选取有资产(并非划入道路官网资产),有净资产(控制负债规模),有收入(有现金流、有盈利模式),有净收入(能够负担一定的财务费用,具备持续造血功能),有事权(承担一定政府职能),有财权(承担了政府职能有相关的财政支持)的平台项目,冲出一定资产规模,做大。这个建议目前仍然持有,但是主体选择更加审慎。同时医院不建议作为主体,未来医疗改革尺度会非常巨大,政策上具有极大不确定性。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本质,其供应商纳入政府采购,其医护人员纳入公务员体系,公立医院回归平价、公共、综合医院。其融资也会成为供应商的一种,进行统采统购,而且是作为地方财政支付管理。时下,如果公司政策没有调整,仍以平台、医院作为主体,建议方案调整为以服务费为主的交易结构,压低租息率,提高收益率。
  
  上市公司
  
  经历17年上市公司债务风险连续爆发,预计多家商租、金租踩雷,甚至听说某通的项目,某金租投放月余便雷暴。对于上市公司,个人浅薄认识:
  
  1、不要信仰资产重组,不要相信双主业、三主业,尤其是谋求主业转型的公司;
  
  2、高杆杠的不碰,绝对不要操作;
  
  3、高质押率的不要操作,实际控制人持有的流通股、限售股质押超过九成,不管场内押还是场外押,束之高阁,敬而远之;
  
  4、主业盈利能力差的最好别做,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利润为负,最好弃之。证券市场上尤其是A股,股价已经反映了投资者对他们的看法,低、更低、又创新低……
  
  对于上市公司,目前还是看多。未来大宗商品、物价总体看涨,预期通货膨胀。上市公司项目规避以上四点,同时有魄力的公司可以考虑介入大宗商品类、资源类、冶金钢铁类,乃至造船航运等领域。同时注意筛选,具有一定市场地位,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主体。
  
  规模以上实业
  
  当下所讲规模以上的实业,是指资产规模、收入规模均过亿(或者七、八千万以上)但收入规模未达到大型企业标准(工信部有企业划型标准)的实业。该类企业体量不上不下,银行授信不会太高,资产负债率等财务结构经过洗礼后结构相对合理,同时关键的是,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现金流尚可。该类企业再融资具备一定能力,但也面临一些问题,银行授信达到上限或者无担保措施无法银行融资,同时做小微的租赁公司额度不够、成本太高,做平台、上市公司、国企的租赁公司额度太小(或者因为民营而难过会或一刀切)。该类项目目前看来却有机会有空间。
  
  2018年已然开始,金融变局正在发生,融资租赁业亦在调整转型中砥砺前行,期许下一个七年,每一个租赁人都会像木心先生所说的那样:“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作者:安森 来源:Jack看租赁


上一篇:汽车以租代购蓝海已现
下一篇:以案说法——汽车融资租赁业务的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