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高克勤:新时期租赁行业的发展方向及实现环境


编辑:admin / 发布时间:2017-11-24 / 阅读:382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以创新引领、内需驱动、结构升级为标志的新常态;对外开放进入以自贸区建设、人民国际化以及“一带一路”为标志的新格局;行业监管开启以防范系统性风险,强化功能监管为标志的新变化。融资租赁行业自身发展已近不惑之年,体量规模和经验教训的积累已经具备了发展模式实现质的飞跃的主客观条件。可以预见,随着十九大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进落实,融资租赁行业必将进入一个以创新升级为特征的新时期。认识行业创新升级的现实基础、基本方向以及政策环境诉求对于行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本文试图从行业的角度对上述问题作鸟瞰式分析,为业界人士提供发展定位参考。
  
  一、创新升级是新时期租赁行业发展的主线
  
  (一)创新升级是经济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1. 产业新业态的涌现以及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实施,要求租赁行业探索拓展新的宜租产业和租赁标的。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转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消费已经取代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城镇化的深入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必将推动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强劲增长。租赁业应把握消费升级中的机遇,创造性地拓展个人租赁、不动产租赁等蓝海市场。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快发展高端核心装备进口、清洁洁能源、社会民生等领域的租赁业务,鼓励通过租赁推动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如何在蓬勃兴起的新业态和潜力巨大的高端制造业中寻求新的宜租领域和租赁标的,对于转型发展中的融资租赁业既是必须面对的挑战,更是潜力巨大的商机。
  
  2. 产业融合为租赁业务模式的创新和增值业务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产业融合是基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而形成的产业边界模糊化和产业一体化。产业融合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产业融合既包括相关产业的横向整合,也包括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纵向整合,而更多的则是行业龙头企业主导的纵横结合的整合,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产业融合的重要主体。产业整合的目的是资源、客户、信息的共享,以及交易和管理成本的降低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既是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空间链的的协同和贯通,也是资本和金融运作的协同。作为产业链和贸易链融资的重要工具,产业融合为融资租赁提供了创新升级的广阔空间,而融资租赁也将在产业融合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 “一带一路”以及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为租赁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了现实可能。
  
  “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打造亚欧非大陆及海洋的互联互通,沿线各国大规模港口、机场、铁路、核电、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际产能合作,为我国租赁企业提供了潜力巨大的商机和租赁资产选择,同时也对我国租赁企业运营提出了国际对标的要求,必将带来我国租赁企业业务模式的跨跃式升级。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加入SDR、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人民币离岸市场扩大,自贸区的建设和扩容,将为我国融资租赁企业直接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开展资本和融资运作,丰富融资工具和渠道,降低成本,对冲风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创新升级是宏观政策的本质要求
  
  1. 国家对金融回归本源的要求,为租赁行业支持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顶层设计依据。
  
  融资租赁行业与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从"一带一路"建设到中国制造2025,从服务"三农"到普惠金融,国民经济对融资租赁的需求和租赁业务的身影无处不在。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窄,难以从现有金融体系中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意见》和《关于促进金融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高度认可了融资租赁在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要求融资租赁行业继续加大对科技型、创新型和创业型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2016年,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鼓励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和涉农企业设备投入与技术改造的融资需求,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谐。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着眼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租赁行业政策环境的完善确立了基本方向。
  
  2. 行业监管的变化为租赁企业提供了更高的金融市场运作平台和便利。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就我国下一步金融监管工作提出:“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增强金融监管协调的权威性、有效性,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练就“火眼金睛”,及时有效识别和化解风险,整治金融乱象。”融资租赁行业一直以来面临着“两类三机构”的多头管理问题,商务部及税总局主管的商业融资租赁和银监会主管的金融租赁在业务本质上具有高度同质性。会议之后银监会、商务部和各地方金融局陆续开展了对融资租赁企业的风险排查和摸底,未来将从机构监管转变为从功能监管、行为监管,监管主体和标准统一是大势所趋。整个融资租赁行业将会经历一个清新理摸底、重新准入、规范经营的调整过渡期。这一过程,实质上也是融资租赁企业自身规范治理结构、优化业务模式、缓释化解风险、提升经营管理的优化升级,从而带来整个行业质量效益和资信等级的提高,为融资租赁公司进入金融同业市场、深化同业合作、突破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瓶颈创造有利条件。
  
  (三)创新升级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 四十年来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成绩斐然。经过四十年的探索发展,特别是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在机构体系,规模数量,行业覆盖率与渗透率以及专业化、国际化、差异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民经济地位日益提高。根据商务部《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和银监会相关资料估计,我国融资租赁企业资产总额已达5万亿元左右,形成了包括金融租赁、厂商租赁以及独立第三方租赁的功能完备的业态体系,产业覆盖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设备投资渗透率不断提高。随着国家自贸区建设的推进,以天津自贸区、上海自贸区、广东自贸区为代表的租赁聚集高地相继涌现,各地区结合地方优势特点,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融资租赁品牌,专业化、国际化、差异化发展与日俱进。一批租赁公司除传统飞机、船舶租赁外,还创造了基础设施、三农、小微企业、绿色租赁和保税租赁等模式,产生了良好的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批租赁公司积极进入境内外金融市场,开展不同层级形式多样的资本运作,建立了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快速做强做大;一批租赁公司着力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增值服务,建立起专业化的盈利和风控模式;一批租赁公司积极拓展ABS、ABN等资产证券化模式,拓宽了融资渠道。融资租赁己经成为国民经济日益重要的金融业态。
  
  2. 融资租赁行业面临的共性挑战。一是增长率高,开业率低。近年来新注册融资租赁公司较多,2016年,在全国融资租赁企业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上登记的融资租赁企业数量共计6158家,增幅达70.3%,但实际开业率不足30%。二是类信贷业务占比较高,专业化程度较低。相当部分融资租赁公司以做所谓的通道类业务为主,进行跨监管、跨市场和跨境套利,或类小贷的高进高出业务,收益很难覆盖风险。相当部分金触租赁公司以企业信用和担保的售后回租业务为主,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同质,甚至出现低价竞争,在利差模式日渐式微的大趋势下,很难可持续发展。三是金融科技开发应用滞后,管理较为粗放。业务系统多为外购,鲜少自主开发;数据采集积累挖掘技术比较落后,公司商机发现和风险识别滞后;对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金融科技的运用明显落后于其他金融业态。科技开发运用的不足导致对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响应迟缓,内部信息交流不畅,管理难以做到精细严谨。
  
  二、行业创新转型的目标方向和实现路径
  
  (一)目标方向
  
  金融的本源在于服务实体经济,租赁作为一种功能性金融业态,其服务实体经济的优势在于发挥资产价值管理的优势。据此,试对租赁行业创新转型的基本方向作如下概括:
  
  1. 业务模式升级。抓住我国高端制造和创新产业发展,“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新技术,实现业务模式的跨越式升级,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由借鉴追随型向创造引领型转变。
  
  2. 涉租行业拓宽。做大、做强、做专传统宜租行业,积极拓展新兴宜租领域,培育一批全球性行业龙头企业。深耕航空、航运、高端设备制造、健康医疗、清洁能源、汽车消费等重点产领域,行业专业化、差异化、国际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3. 行业聚集地升级。随着国家融资租赁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国家自贸试验区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各租赁聚集地逐步形成产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中介服务专业、政府行政高效的行业生态,各具特色而又具备国际竞争力。
  
  4. 展业环境完善。持续推进税收、会计、法律、监管等外部环境的优化,争取规则制定的国际话语权。
  
  (二)实现路径
  
  基于宏观经济、行业现状及创新升级目标方向的基本分析,实现行业创新升级的基本路径是,做实租赁+模式,走“一纵两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融资租赁发展之路,即着力金融新科技的开发应用,全面进入境内外金融市场,充分发挥租赁资产价值管理的功能优势,走产融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
  
  “一纵”:就是要做产业链租赁。
  
  首先要精准定位细分行业和租赁标的。要扬长避短,聚焦一两个、两叁个细分市场的核心设备,做专做精。其次建立从采购经营、租后管理、余值管理、资产处置全項目生命周期资产价值管理能力。第三打造专业团队,建立市场化机制。一些公司创立的专业化子公司模式值得借鉴,通过子公司建立精熟所在行业的前中后台,采用行业通行的激励方式筑巢引凤。第四以租赁为切入点,深化行业上下游价值链供需链合作,建立基于产业链专业化服务的盈利模式、风控模式和信息系统。
  
  “两横”:开发应用金融新科技,全面对接金融市场。
  
  1. 开发应用金融新科技驱动租赁创新。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正在成为变革传统金融的重要驱动力,并成为金融业未来的主流趋势。相关资料显示,2016年,我国金融科技投资额已居全球之首。移动支付正逐步取代银行卡、现金成为最常用的支付工具。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平台和助推手段。区块链作为去中心的信任机制,交易双方可在无需借助第三方信用中介的条件下开展商务活动,从而降低资产在全球范围的交易成本。人工智能对金融业务,在前端可以使服务个性化,在中端可以支持分析决策,在后端可用于风险识别和防控。金融新科技在租赁的应用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当前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数据收集和挖掘,用以发现和筛选客户。通过行业数据库建设和数据分析,服务产业链租赁,挖掘新的客户,设计个性化的营销方案,对存量客户进行分组管理,动态维护,提高客户留存率。
  
  第二,实现信息的充分和对称,用以实时识别和防控风险。基于大数据和算法模型,实时发现客户的风险信号,作出风险预警,针对风险特征和信用状况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降低整体违约率,减少不良资产的产生。
  
  第三,提高业务运作的质量效率,用以降低运营成本和操作风险。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互联网手段,可以实现业务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统一,线上线下的结合,特别对于小单业务,可以节约运营成本,降低操作风险。
  
  2. 强化金融市场运作。
  
  首先要建立基于良好商业模式的基础资产池。好的基础资产必须要有好的业务模式,并符合市场交易标准。在此基础上利用好租赁资产证券化、租赁资产保理、收益权转让等渠道,降低资本消耗,实现资产收益。同时做好租赁资产负债组合管理,保持资产的充分流动性和资产负债总量与结构的审慎匹配。
  
  其次积累提升信用层级。良好的公司信用评级和债项评级是金融市场运作的基础。公司信用评级关系公司融资的额度和价格,债项资信级别关系其认购比例与发行利率。公司信用评级是公司运行质量效益的反映,也是公司法人行为的长期积淀。债项信用评级是基础资产质量的反映。良好的公司和债项信用评级,需要公司对业务模式的精心打造和对公司信誉的不懈坚持。
  
  三是深化金融同业合作。融资租赁公司既要拓宽金融同业合作空间,更要注重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金融同业合作包括租赁公司之间,也包括租赁公司与其他金融业态主体的合作。租赁公司由于股东背景、体量规模、目标市场以及业务模式的不同,相互可在资产交易、资产管理、相互增信、一二级市场等方面优势互补,相互借力。与其他金融业态可着眼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轻资产模式、全产业链全金融工具解决方案等方面,开展融资、资产证券化、投贷租证保综合金融服务等合作模式,共享客户资源,拓展增值服务,共同防控和缓释化解风险。
  
  四是创造条件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租赁是重资产行业,特别随着新的监管政策的落地,资金本约束将是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资本积累的路径包括自身积累、股东注资和资本市场筹资。资本规模和结构不仅关乎公司规模和发展速度,而且关系公司机制和信用评价。公司要平衡公司长远发展和股东短期收益的关系,在可能的条件下争更多的盈余公积。股东的适度多元化有利于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建立,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应结构合理,战略投资者的选择应有利于公司行业地位的提升和产业链增值业务的拓展。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因己制宜地选择进入主板、创业板、新三板或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用好次级债等债权性资本工具,建立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
  
  五是打通境外多币种融资。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特别是最近对外资金融企业持股比例的扩大;境内租赁公司以离岸租赁的方式涉足飞机、船舶、高端设备乃至基础设施等业务的日益增多,打通境内外金融市场的需求与日俱增。可喜的是,有关当局对资本项下的外汇管制正因势而变,宽严相济。对租赁公司而言,一方面应共同努力推动政策环境的优化,也应主动作为,打通境内外资金通道,充分利用各种信用和资产融资工具,改善流动性管理;积极审慎地开展跨境资本运作,全球配置资产;选择运用利率汇率衍生工具,避免投机套利,规避市场风险。
  
  三、持续推进行业政策的适应性调整
  
  适宜的政策环境是租赁行业创新升级的制度保障。政策优化的对标主要是国际租赁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成功实践,并符合国家战略实施的需要以及租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要求。国务院两个文件的出台,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实践,对于租赁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和业务模式创新的作用功不可没。也无需讳言,从新常态宏观经济的要求,国际租赁聚集高地的打造看,我国租赁行业的政策环境,特别是法律、税收、会计、监管和有关行业政策还需要与时俱进的适应性调整。最近融资租赁三十人论坛(天津)研究院对行业痛点难点政策性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一批涉及税务、会计以及租赁高地打造的课题正在有序推进。当前的问题是,如何从行业内角度推动相关政策的调整和落地。
  
  (一)从金融体系顶层设计的高度,推动租赁行业政策的改善
  
  党的十九大为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确立了基本方位,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以此为标志,我国金融行业改革发展必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金融市场体系日臻完善,金融工具日益丰富,人民币纳入SDR,金融资产总量进入世界前列,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应该看到,间接融资比重过大,资本市场尚不完善;金融脱实向虚,普惠金融发展滞后;风险积聚较大,黑天鹅事件时有发生。十九大会议和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金融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优化结构,发展普惠金融;強化监管,严守系统风险底线。租赁兼具投融资功能,直接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与融物相结合,具有天然风险屏障,理应成为新时期重点发展的金融业态。对租赁行业而言,在做大体量的同时,也应在国家战略的重点领域有所作为,在"一带一路"、小微企业、"双创"事业、"三农"服务等领域做出成功模式的实践探索,产生社会效益,形成有利的舆论氛围。
  
  (二)创新业务模式,合理表达诉求
  
  业务模式创新与政策创新,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实事上,不少政策创新都是在业务模式创新的推动下达成的,而政策的突破必将催生新业务模式的形成。天津东疆包括航空、航运、海工装备、轨道交通、医疗设备、汽车及高端成套设备数十种创新租赁交易结构的形成与天津东疆作为租赁创新示范区系列支持政策的出台,正是企业业务模式创新与政府政策创新良性互动结出的硕果。国家经济政策法规是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有机体系,国家税务、法规、监管、会计政策不仅是支持和规范某一个行业的,而是着眼宏观全局,相互关联的,互相配合的。何时出台、何种方式、何种力度要审时度势,综合平衡。政策法规也是分层级的,有中央的地方的,还有自贸区的。政策的效应不仅是政策本身,关键还要操作落地。我们的政策诉求不仅要找准痛点难点,还要着眼大局,分清层级,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间窗口提出,循序渐进,顺势而为,与相关部门建设性互动,让政策瓶颈逐步突破,让好的政策开花结果。
  
  (三)对标先进,先行先试
  
  目前,我国租赁行业主要聚集天津、上海、深圳,一批经济中心城市也竞相发力,香港、澳门跃跃欲试。租赁聚集高地的形成有赖各自特色优势,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软硬综合实力的竞争。毫无疑问,政策环境是最重要的软实力。问题在于,我们不仅要面对国内竞争,而且要面对国际竞争,原有聚集区域优势地位的保持和新聚集高地的形成必须具备国际竞争力。当前制约我国行业发展的政策性问题既是行业创新升级的现实需要,也是与国际先进差距的反映。对此,我们相关专题报告已有系统深入的分析。一个可喜的现象是,现有租赁活跃区域都已先后列入国家自贸试验区。自贸区最大的优势在于"境内关外"和"先行先试",前者有利于在营商环境打造方面直接对标爱尔兰、美国、日本、新加坡等租赁发展先进国家,博采众长;后者有利于区内在税收、司法、监管等方面率先突破,逐步解决困扰行业的法规不统一、物权保护不够完善,所得税和预提所得税偏高、折旧年限过长,监管不统一与差异化监管缺失,外债管理不够便利等问题,努力争取承租人与出租人双方权利义务平衡、有利于行业发展的会计处理方式。政策优化是一个永续动态的过程,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需要指出,区域竞争力的增强不仅局限于政策,产业基础、资产交易及二级市场培育、金融市场发育、征信及信息化管理、人才聚集及中介服务、政府行政效率及专业能力等都是租赁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应该全产业打造并持之以恒。
  
  来源:中国融资租赁三十人论坛   作者:融资租赁三十人论坛(天津)研究院院长 高克勤


上一篇:浅析融资租赁公司租赁资产选择 ——从资产证券化发行角度
下一篇: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四种融资租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