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调系列 (之二)| 尽职调查的现实意义
尽调系列的上一篇,讲到了尽职调查的困难。
实际工作中,尽调的困难远远超出上篇的内容,比如,业务部门和一家上市公司谈融资方案,这家上市公司规模较大,行业地位较高,授信银行很多,虽然有融资意愿,但是不愿意配合做全面的调查,核心数据不提供,生产线不公开,公司实际控制人不安排会面,尽调的工作举步维艰,只能通过资本市场披露的公开信息进行模糊分析,行内的尽调制度要求无法实现。
尽调这么困难,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还要坚持呢?因为,尽调有着很多现实层面的意义。
风险管理,而不是风险控制
大部分的银行从业者并没有理解信贷的本质,以至于出现了“风险控制”这样的错误表述。
信贷的本质,是对风险的经营,是对贷款风险的持续管理,将贷款损失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狭义的说法:采取各项风险缓释措施,使贷款损失小于贷款的收益;广义的说法:贷款的损失不影响银行的整体流动性和商业信誉,从而在长周期的经营管理下,消化贷款损失,实现资产规模的稳定性。
贷款,允许出现逾期、欠息、不良,这是贷款的特点所决定的。任何企业都有生产经营的低谷期,任何企业也都有生命终结的那一天[Z2] ,所以贷款风险是控制不住的,只有进行科学的管理。
从合理性来讲,如果贷款没有风险,那么就不会有利息,也就不会有银行信贷的存在。
所以,在正规的上市银行组织架构中,都有设立风险管理部,而没有风险控制部。
在风险管理制度和管理水平上,国内银行已经基本和国际银行实现了接轨,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巴塞尔协议要求,还是微观层面的单个贷款项目管理,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用银监会的专业术语表述,就是实现了“全面风险管理”。
本次的尽调系列,都是在微观层面的研究,那么就风险管理的具体技战术,银行业基本是这么安排:风险识别、风险判断、风险经营、风险缓释、风险处置(也有其他的分类管理方法,比如说:期限、金额、行业、区域等,每个银行都是综合运用,在此不赘述)。
从这些模块可以看出,银行业对贷款的风险是有清晰认识的,通过一系列的贷款组合管理和流程设计,将贷款的最终损失率降低到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
有数学敏感性的读者可能已经猜到了,这是典型的统计学概率论的实际应用。这意味着,贷款允许有差异性、波动性。
尽调工作,不可能完美、全面地揭示企业的各项信息。
但是,风险管理体系,依据历史经验和科学的统筹安排,能够最大程度地修正各项错误信息和失真信息,从而弥补尽职调查的不足。在贷款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企业信息,能够使贷款尽可能地融入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只要尽调工作在大部分的范围内或核心内容上,按照制度要求执行,保证了贷款的规范性,使贷款匹配了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尽调工作就是合格的。
横向博弈——授信企业比非授信企业好
商海浮沉,潮起潮落,企业的命运辗转曲折,企业的形态更是姿态万千。但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人类的经济活动仍将延续,各个行业只要还有社会价值,就会长时间的存在下去,那么每个行业中的企业也就有生存的空间。无论经济周期如何轮转,细分行业的企业总能区分优劣强弱。
用朴素的逻辑去分析,只要这个行业还有必要存在,那么这个行业中的强者就会大概率地生存下来。无论这个行业是扩张阶段,还是收缩阶段,强者的优势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在没有详细信息支撑的情况下,行业排名、竞争力排名就是简单有效的判断企业优劣的标准。
以造纸行业为例,即使市场行情再差,这个行业也不会消失。纸品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日常生活消费,还是文化宣传,或者是工业包装,都离不开各类纸品的应用。纸品行业同时又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准入门槛极高。随着产能过剩的加剧、环保要求的提高,地方性的小厂逐步被淘汰,前十大厂商的产能和销售收入不断提升。以白卡纸为例,截止2017年6月,前五大厂商的产能已经占据了行业总产能的80%以上,剩余的厂商只能被逐步淘汰。那么,即使前五大厂商的报表利润数据较差,现金流紧张,给予授信支持仍然是相对低风险的。也许,银行业的从业人员对造纸工艺、物料投入产出比、库存管理、应收账款质量等企业的核心指标没有办法精确掌握,但是,通过对行业的全面调研,能够相对正确地了解行业的企业排名情况;各个表面指标的汇总,也能让企业排名相对准确。
行业排名是最简单的区分企业优劣的办法,能够实现授信客户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强于未授信客户的目的。
当然,还有其他相对简单的比较方法,主要指标无外乎以下几点:资产规模排名、销售收入规模排名、利润率排名、贷款余额、贷款结构。
在当前经济环境中,只要授信企业的各个经济指标优于非授信企业,授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会明显高于非授信企业,那么贷款的风险会大概率地降低,这也是西方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的非主流体现。
纵向博弈——比其他金融机构尽职
有个流传很久的段子,一群人在草原上行走,遇见饥饿的狮子,该怎么办?答案比较残酷:跑得比其他人快就行。
截止2016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约有4200家,其中占据主流地位的政策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约150家。银行业的资产已成为国家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短期内这个特征不会改变。从厚黑学的角度来讲,一家金融机构只要比其他金融机构优秀,就会长久稳定地存活在这个金融体系中。
以钢铁贸易融资为例。在前几年席卷全国的钢铁贸易融资案件中,有的银行深陷不良,一个分行的亏损减值就超过全行的年度净利润;有的机构却干干净净,几乎没有这个行业的不良贷款。这个阶段,某股份制银行不良资产剧增,但是青岛分行却在这场风暴中全身而退,因为,贷款决策部门掌握了翔实的产业链数据,对上中下游的经营情况了如指掌。尽调人员在主管业务行长的带领下,从钢厂、运输费方、仓储方、钢贸商,到终端用户,全面调研,细致分析,深刻学习和认识钢铁贸易行业的经营模式和资金流状况,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采取了多种风险缓释措施;特别是对于明显不具备贸易融资条件的客户,采取了禁入措施,从而从根源上杜绝了金融诈骗的产生。
以煤炭行业为例。2012年,煤炭价格大幅下降,2012年12月末,秦皇岛动力煤平仓价每吨630元至640元,比年初下降了约170元;冶金煤价格较年初普遍下降每吨300元至400元。广东省最大的民营煤炭贸易企业蓝粤能源的日常经营受到了巨大冲击,现金流紧张,许多金融机构闻风而动,出手最快的银行紧急收回了贷款,后知后觉的银行全部贷款逾期,最后形成了巨额不良贷款。
以风电行业为例。在2010年左右,风电行业快速发展。上市企业华锐风电为了实现超常规的扩张,忽视产品质量,盲目扩大产能和销售,在业内的名声较差。许多金融机构在尽调这家企业时,被上市企业公布的靓丽报表迷惑了,没有调查其风电产品的真实质量,也没有了解到业内的口碑,激进地给予了授信,或者给予了使用华锐产品的风电项目授信,形成了一系列的逾期和损失。笔者在尽调风电行业时,有幸了解到了华锐的产品质量问题,从而规避了风电项目的重大隐患,尽调的魅力,展示得淋漓尽致。
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譬如资产规模、资本结构、资本充足率、管理水平、产品体系等等,具体到微观层面的日常经营,尽调能力,是核心竞争力。
对于一家金融机构来说,尽调能力不需要打满分:别的金融机构打60分,这家金融机构打70分就够了,甚至65分也行。金融机构的竞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尽调能力的差距,可以被放大无数倍,从而使量变演化为质变。
文 / 松培 来源:零壹融资租赁研究中心
上一篇:尽调系列 (之一)| 尽职调查为什么这么难
下一篇:尽调系列 (之三)| 尽调老手的几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