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出租人何时可解除合同? | 前沿


编辑:admin / 发布时间:2017-01-09 / 阅读:541

  融资租赁交易对于承租人融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而承租人擅自处分租赁物将会导致什么后果尚有争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赋予此种情形下出租人单方解除合同的权利,与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相比,这实际上是放宽了出租人依法解除合同的条件。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王叶刚老师的《融资租赁承租人擅自处分租赁物时出租人法定解除权反思》对这一情形下赋予承租人法定解除权的规定进行了反思。
  
  一、承租人擅自处分租赁物时出租人法定解除权的检讨
  
  1、承租人擅自处分租赁物虽然可能侵害出租人对租赁物的所有权,但出租人的主要合同目的并非保有租赁物所有权

  
  按照《融资租赁司法解释》起草者的观点,出租人的合同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保有租赁物的所有权,二是实现其租金债权,但事实上,从融资租赁交易的特点和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来看,出租人的主要合同目的并非在于保有租赁物的所有权。一方面,租赁物的使用价值主要由承租人实际享有,租赁物一般是由出租人按照承租人的要求购买的,通常是为了满足承租人特定的经济需要,其对出租人的经济效用较小;另一方面,保有租赁物所有权只是出租人租金债权的担保方式,与保有租赁物所有权以及避免租赁物的毁损、灭失相比,出租人更为关心其租金债权能否顺利实现,因而租金债权的实现才是其主要的合同目的。
  
  2、承租人擅自处分租赁物并不当然导致出租人的租金债权无法实现
  
  按照《融资租赁司法解释》起草者的观点,承租人擅自处分租赁物会对出租人的租金债权构成严重威胁,承租人的行为属于严重违约,但是,虽然保有租赁物所有权是出租人租金债权的重要担保,但一概认定承租人擅自处分租赁物的行为将导致出租人的租金债权无法实现,则有失偏颇。一方面,除保有租赁物所有权外,出租人可能有其他租金债权担保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出租人租金债权可与租赁物的所有权脱离,此时即使承租人擅自处分租赁物,也不宜一概认定该行为将导致出租人的租金债权无法实现;另一方面,如果承租人已支付了大部分租金,应当认定出租人的合同目的已基本实现,即便其擅自处分租赁物,也不应当允许出租人解除合同。
  
  3、不利于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可能影响融资租赁关系的稳定
  

  对承租人而言,其订立融资租赁合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因此,维持融资租赁交易关系的稳定对于保障其对租赁物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对出租人而言,租赁物一般是按照承租人的要求购买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满足承租人的特定经济目的,出租人的主要合同目的是为了获取租金,租赁物对出租人而言经济价值可能较小;对融资租赁关系而言,其具有融资、融物双重属性,且通常周期较长,根据“中途解约禁止”原则,融资租赁合同的解除条件应当更为严格。
  
  二、承租人擅自处分租赁物法律后果的应然定位
  
  根据上述分析,承租人擅自处分租赁物并不当然导致出租人的合同目的无法实现,不应一概赋予出租人解除合同的权利。但当承租人擅自处分租赁物导致出租人无法获得约定的租金时,则构成根本违约,出租人有权解除合同。
  
  1、是否构成根本违约的判断标准
  
  在判断承租人擅自处分租赁物是否构成根本违约时,应当考虑该行为对出租人租金债权实现的影响。具体而言,一是考虑承租人支付租金的情况,二是考虑承租人提供担保的情况。如果承租人已经支付了大部分租金,或者就大部分租金债权的实现提供了担保,即便承租人擅自处分租赁物一般也不应当认定该行为构成根本违约。
  
  2、未构成根本违约时对出租人的救济
  
  为妥当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在承租人擅自处分租赁物不构成根本违约时,仍应当对出租人予以一定的救济,即应当区分承租人支付租金的情况、提供担保的情况等,赋予出租人请求承租人停止处分租赁物的行为、增加担保,或者请求承租人提前支付租金等权利。
  
  融资租赁合同对交易双方“融资”、“融物”均具有重要意义,承租人擅自处分租赁物时,出租人可通过何种途径救济值得探讨,而法定解除权更应当结合交易特点、合同目的等因素审慎适用。原文通过对融资租赁承租人擅自处分租赁物时出租人的法定解除权进行反思,探讨了这一情形下应当如何合理保护出租人利益,这一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王叶刚:《融资租赁承租人擅自处分租赁物时出租人法定解除权反思》,载《法学》2016年第8期。 本文为中国民商法律网原创作品,作者韩璐,系中国民商法律网编辑。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得授权。


上一篇:2016年全面推开营改增 融资租赁业税率分三档
下一篇:资产支持证券的“公募”与“私募”